蒙正浩 趙石洋
【摘 要】目的:淺議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時采用磁共振成像、CT的診斷效用。方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66例,磁共振成像、CT檢查兩種檢查均實施。結果:經診斷,與CT比較,磁共振成像對顱腦損傷的敏感度、準確度均較高(P<0.05)。結論: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時,磁共振成像診斷準確率較高,能夠準確檢出特殊位置的損傷,對彌漫軸索損傷的診斷也比較容易。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CT;急性顱腦損傷;診斷
急性顱腦損傷臨床常見的創傷性疾病,人體頭顱在受到重力撞擊后會差生較大的損傷,一般是因車禍或大型的自然災害造成。疾病發病較急,發展迅速,容易致殘,無形中威脅患者生命,積極的應對措施十分必要[1]。及時準確的診斷能夠為患者治療爭奪先機,影像學檢查是臨床對疾病進行診斷的重要方式,最常用的當屬MRI與CT,兩種檢查方式各具優勢。本研究現對收治的患者將此兩種檢查均實施,判斷診斷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齡5歲~82歲,平均年齡(43.5±32.39)歲,受傷原因均是受到重大撞擊造成。患者疾病表現是惡心、嘔吐等。
1.2 方法
1.2.1 CT檢查:經GE64排CT機進行檢查,管電壓:100kV~120kV,管電流:324mA,矩陣:512×512,窗寬:85HU~100HU,窗位:30-55,不斷掃描1.0s,基準線0M,掃描四周,層厚5mm,層距10mm,薄層重建層厚0.625mm。
1.2.2 磁共振成像:GE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完成探查,頭顱相控陣組成的正交線圈完成掃查,對T1WI、T2WI、T2-FLAIR、SWI序列進行掃描,掃描可對橫軸位、T2WI矢狀位展開。調節參數時,T1WI序列中,TE、TR設置成24ms、1750ms,設置矩陣320×224。T2WI序列內,TE、TR均設置成103ms、4666ms,設置矩陣為288×224。T2-FLAIR序列內,TE、TR均設為140ms、8400ms,矩陣設為288×192,層厚:5.0mm,層間隔:1.0mm,NEX保持為1次~2次。
1.3 觀察指標
(1)計算敏感度、準確度、特異度,對比不同方法數據。(2)計算特殊部位損傷檢出率,比較兩組方法高低。
1.4 統計學分析
2.1 磁共振成像與CT檢查
磁共振成像:敏感度=56/57×100%=98.25%,特異度為5/9×100%=55.56%,準確度為61/66×100%=92.42%。CT檢查的敏感度為47/50×100%=94.00%,特異度為4/16×100%=25.00%,準確度:51/66×100%=77.27%。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敏感度、準確度均較高(P<0.05),兩種方法的特異度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特殊部位損傷檢出
檢查特殊部位損傷,磁共振成像檢出率較高(P<0.05),見表2。
顱腦損傷經常合并顱內壓,無形中會加大毛細血管通透性,容易誘發腦疝,由于發病因素復雜,顱腦很容易產生機械變形。疾病不斷發展下,患者神經很難穩定,預后危險性較高[2]。
磁共振成像能夠清晰顯示顱骨部位的骨折,觀察骨折是否顱縫分離,CT可清晰展現,但兩者檢出差異不顯著。磁共振成像是顱內出血等,優勢顯著。觀察影像學特點,腦部所受力度不同,則出現的損傷程度也不同[3]。腦組織受力于一側時,磁共振成像斑片信號存在異常,T1WI、T2WI信號較低,且相對均勻。腦組織因受到較大的沖擊,因此而產生的血腫硬膜,其信號容易產生異常,T1WI、T2WI信號較高,稍信號較低。腦部存在挫裂傷的患者,CT檢查為正常,磁共振成像所呈信號較高,信號影為低出血。損傷呈彌漫軸索者,CT很難檢查出異常,磁共振檢查則可探查出病灶的高信號影,SWI呈腦皮層下,Pha圖信號較低,患者頭皮受到損傷,受力部位會出現腫脹現象,CT檢查無法體現軟組織等密度影,核磁共振成像T1WI低下,T2WI信號高。
綜上所述,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CT診斷時間較短,可快速判斷顱骨骨折與顱內出血情況,但在顱內小出血灶的判斷上效果不佳。
參考文獻
[1] 蔣嘉能,劉永鋒,王美霞.NSE與S100β蛋白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和預后中的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9):7-9.
[2] 林曉波,魏清海.急性顱腦損傷CT與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9,26(3):30-32.
[3] 武傳斌.急性顱腦損傷中CT與MRI診斷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2):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