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友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5)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戰略,要以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以深化區域全面合作為導向,在創新創業領域加快突破體制機制瓶頸,解決跨區域合作問題已經進入新階段[1]。因此,國家必須通過推進和深化跨區域合作,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2]。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3]。根據2019 年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區域面積35.8 萬km2[4]。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全面分析創新創業合作現狀,并對合作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為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實現創新創業整體水平提高與經濟增長雙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有益參考,對推動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為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提供一種可復制的創新創業跨區域合作實施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立足一個現狀——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現狀及問題;構建一個軟件系統——合作協調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成果轉移轉化系統、合作評估考核系統為一體的系統;設計4 個機制——一體化合作共享機制、協同創新創業發展機制、基礎設施平臺互聯互通機制和合作資金保障機制;實現一個目的——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創新創業合作機制構建。
依據跨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方法,分析了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面臨的政策環境、創新創業合作的內涵,分析了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主要形式、動因、影響因素、合作模式。從體制機制、資源共享、區域協同3 個維度,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影響因素—合作模式—合作機制”(Influencing Factor-Mode-Mechanism),分析框架如圖1 所示。
1.1.1 創新創業合作的本質
新時期,創新創業的本質是指政府、行業、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創新合作共同體的協同創新,通過資源要素和創新創業成果的合作與共享,實現資源和要素優勢互補,提升創新和創業能力,獲得利益。
1.1.2 創新創業合作的新時期特征
新時期,創新創業突破了原有政府推動、以市場和政府行政主導的合作,弱化了普通物質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促動作用,主要以創新創業合作要素的共享和合作為特征。
1.1.3 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內涵
新時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程度加深,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動和要素在區域界限上有了新的界定,最明顯的變化是跨區域邊界的創新創業活動特征[5],和傳統意義上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最大的區別在于空間區域的變化,更充分地發揮了資源的自由共享與流動。
1.2.1 市場驅動創新創業合作
依據市場需求和經濟驅動,轉化科學研究成果,驅動市場創新創業利潤,建立合作聯盟、平臺和企業共同體,創新創業區域基地,形成合作和區域運營。
1.2.2 應用驅動創新創業合作
以社會應用需求為導向,利用三省一市的創新創業經驗、已有科技基礎、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創業合作,以各地政府為主導,進行多方面、多渠道、多樣化的合作,進行設備改進和優化,深入合作,推進創新創業合作的新模式形成。
1.2.3 研發驅動創新創業合作
長三角區域在科學研究、技術突破和技術轉移方面進行全面合作與交流,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孵化創新創業合作的企業實體,獲得研發應用成果,進行轉化和社會應用。
1.2.4 要素驅動創新創業合作
長三角區域在人才要素、設備要素、資金要素、信息要素等方面進行創新和創業合作,進行資源流動、整合和共享,獲得共贏。
1.3.1 政策制度因素
長三角背景下創新創業合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已形成的政策和相關制度。各省(市)之間的政策和制度存在差異,形成了體制機制壁壘,政策導向不同,法律法規不同。區域調整后,戰略措施和政策制度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區域的創新創業合作。
1.3.2 生態環境因素
長三角區域地域因素、文化內涵、經濟相融、創業素養良好、高度統一的和諧環境,促進了創新創業合作,營造了和諧的創新創業環境。
1.3.3 基礎條件因素
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資源豐富,整體性強,科技創業創新成果多,生態環境優良,技術交易增長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好等基礎因素都對創新創業合作有積極影響。
1.3.4 合作關系因素
長三角區域因距離、基礎、體制機制、創新創業方面經驗的差距和不同,在合作的共通互通上建立了不同的合作關系,影響創新創業的合作形式和效果。
1.4.1 跨區域主-從模式
跨區域主-從模式突破了區域界限,通過主-從劃分和合作,實現共贏互利的區域合作。區域間通過區域聯動進行全面發展,以多點多面聯動、主-從分明的拓展模式,建立園區和基地,進行市場運營,形成高效的合作發展模式。
1.4.2 協同創新創業模式
協同創新的模式,打開各省(市)間的行政封閉環,形成高效高質的協同創新創業機制。通過合作主體間的協同創新,長三角區域多方互動協同,共享創新成果,實現優勢互補,不斷深化區域一體化,形成良好的區域協同模式,帶動產業交互發展。
1.4.3 開放式共享模式
創新創業主體開放式共享聯合聯動。搭建開放式共享型協同創新平臺和基地,應用共享機制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實現各省(市)創新創業資源的開放式共享共用。
合理構建創新創業合作路徑是高效實現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所在。進行頂層組織規劃,在頂層規劃設計之下,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合作軟件系統,包括合作協調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成果轉移轉化系統、合作評估考核系統4 個子系統。在構建軟件系統的同時,注重與硬件載體的有效結合,使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有具體可操作的抓手。需要建設的主要硬件載體有創新創業園區、產學研聯盟和孵化基地等。從政府角度和創新創業主體角度,提出了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創新創業合作構建路徑。
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頂層組織規劃主要側重于總體戰略目標、總體規劃和創新創業機構。根據新時期對長三角區域的規劃要求,要做好長期的目標規劃和發展規劃,實現創新創業區域協同和重大突破。兼顧新的長三角區域增長需求,以點帶面,形成科學合理的頂層組織規劃目標。
建立創新創業合作軟件系統,整合各省(市)的綜合資源和各種政策制度,協調創新創業合作的體制機制、資金合作制度,創新創業的要素流動和信息交易,帶動企業的成果共享和轉化,實現合作效果的評估和考核,保障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高效運行。
建設區域硬件載體,打造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深化長三角區域產業園區的共建和共享,通過搭建孵化基地和運行創新創業平臺,實現跨區域合作和交流,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共建,推動長三角區域的融合發展。
設計全面有效的創新創業合作機制是為長三角一體化下實現創新創業合作、區域經濟增長雙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政策建議的重要載體。堅持需求導向,著力破解制約區域合作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遵循市場規律,營造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松和諧的文化和社會氛圍;堅持市場主導,著力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區域性市場壁壘;堅持協調創新,著力探索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合作機制與模式。設計一體化合作共享機制、協同創新創業發展機制、基礎設施平臺互聯互通機制和合作資金保障機制,提出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可行性的創新創業合作發展建議。
長三角背景下創新創業一體化合作共享機制以開放式共享為基礎,汲取區域內外各類優質創新創業資源,形成開放式共享模式,引領區域創新創業快速高效發展。
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合作要協同發展。各主體間的性質、地位、情況、需求不同,在合作中協同創新創業,可以激發合作的積極性,保證利益的平衡性和整體工作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基礎設施平臺要遵循互聯互通機制,依據長三角各省(市)特點,找到合作的共通點和互補點,互利互通,協同共進,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提升平臺的利用水平,發揮基礎設施平臺的優勢作用。
長三角區域合作保障關鍵之一是資金保障。建立合作資金保障機制,保障合作研發、基礎建設、平臺基地等建設和運行管理穩定可靠。
立足長三角一體化新時代背景,緊緊圍繞如何構建創新創業合作機制這一中心任務展開了研究。根據國內外跨區域創新創業合作實踐的經驗及啟示,界定跨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內涵,分析跨區域創新創業合作的主要形式、動因、影響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從科學合作、技術合作、技術轉移3 個維度,構建了跨區域創新合作“影響因素-合作模式-合作機制”分析框架;立足現有的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處,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針對創新創業主體成員參與協同創新的意愿、行為和結果,結合產業成員參與創業合作的自身需求,設計了一體化合作共享機制、協同創新創業發展機制、基礎設施平臺互聯互通機制和合作資金保障機制;針對長三角區域新時代一體化的特殊性,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可行性的創新創業合作對策措施,最終形成可操作性的應用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