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平
(嶺南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湛江 524000)
我國從1995年開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到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布,在20多年的時間里,全面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質已經成為國家重要戰略,關系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人民健康的協調發展,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1]。在“健康中國”視域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幾經修改,最終定型,這也促進了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不斷發展。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干預以提升學生整體身體素質,才能夠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奠定基礎。
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夠使大學生身體形態得以改善,避免超重、體能不足、過度瘦削、啤酒肚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氧運動具有良好的減脂效果,使得血液能夠為心肌供給足夠的氧氣,調節體內脂肪,提升人的精神狀態,促進大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注重體質的改善,還能夠維持較高的身體運動需求和運動水平,使得身體更有活力。
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規律作息、均衡膳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保持運動習慣,并有利于加強其上下肢的力量和精神方面的調節能力,以便于其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各種類型的工作強度。大學生畢業后參加正式工作時,基本都需要提供完整的體檢報告,這時的指標有時往往決定著大學生的前途和命運。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還能夠幫助其今后在必要的體力勞動和公司活動中嶄露頭角,并且也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加班等情況。
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能夠激發大學生對健康的重視,并為其樹立終生運動、終生健康的意識奠定基礎,能夠促進大學生把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方法論用于對健康的研究,使得他們能夠在科學的方法指導和超強的健康意識驅使下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并且能夠幫助學生每天保持清醒,以便于有更好的精神來應對各種情況及遇到問題時有更多的精力去想辦法解決,對于他們的一生都大有裨益[2]。
從表1、表2關于2017—2019年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大學生體質水平也有了明顯改變。但體質健康是長期養成的結果,體質提升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短期內大學生體質健康總體仍維持在較低水平。

表1 2017年—2019年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測數據分析

表2 2017年—2019年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測項目得分數據分析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也逐步提高,由于獨生子女居多,大部分大學生飽受家長的呵護,并且自身也對現實生活條件感到滿足,再加上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參加更多的專項體育鍛煉,從而大量減少了體育體能訓練的時間[3]。很多大學生存在怕苦怕累的心理,對于體育鍛煉具有抵觸心理,再加上存在功利性心理,認為體育鍛煉對于學業和事業沒有幫助,不必花時間在上面,此外當前文化課的學習強度越來越大,壓縮了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普通文化專業的大學生體育課程的數量極少,而且往往只在大一、大二階段有體育類課程,體育運動項目也較少,并且教師往往只注重教授基礎的體育課標中的內容,很少關注大學生平時的體育運動強度和頻率,且部分大學生自控能力和自覺能力較差,不能夠自覺完成體育任務,從而導致嚴重缺乏體育鍛煉,體質下降。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各種外賣、垃圾食品的盛行,當前很多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吃肉過多吃素不足、吃得過辣過咸、垃圾食品食用頻率高、飲食時間不規律、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過度節食、飲食類型單一等問題,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將會導致腸胃功能絮亂,并且會影響人的正常作息和精氣神,還會影響到身體各部分器官的發育,所以飲食結構不合理容易造成大學生的體質下降。很多大學生喜歡用漢堡、燒烤、炸薯條等高熱量的食品代替米飯和面食,從而導致體脂率大幅度增高及肥胖等問題。還有一些學生不吃早餐、天天吃夜宵或者晚上吃太飽,都容易導致體質出現問題。飲食結構方面,沒有按照飲用水、蔬菜、主食、肉食、豆制品、奶類、水果的相互搭配和組合來進食的情況也較多,這都會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造成影響。
學生家長大部分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情況及對未來的規劃,學校對大學生的關注重點則是專業課的學習、就業前景及在校表現,很少有學校和家長會專門注意學生的體質情況。我國學校和家庭非常重視文化課的學習,除了重視學校文化課學習之外,還會給學生報各種各樣的文化課補習班,占據了學生過多的時間,而大學時期的學生除了要應對學業問題,有時還要做兼職補貼生活費用,就更沒有時間花在體育鍛煉上了,因此體質容易下降[4]。此外,我國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也導致學校和家長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培養方面,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體質的關注。
高校體育制度的不完善體現在體育課程的安排不夠合理,很多高校的體育課程每周最多只有2個學時,并且體育課只維持1~2個學期,體育課程內的項目往往只有跑步、跳高、跳遠和球類運動,項目缺乏多樣性和普遍適用性,可供學生選擇的類型很少,課程時長也不夠,并且體育課程形式主義較多,忽略了體育運動對體質健康方面相關因素的分析和應用,沒有形成新時代符合標準的體育教學體系[5]。而且,大學生普遍對高校內的體育設施建設不滿意,存在體育設施廢棄、場地閑置或另作他用的情況。部分學校體育師資嚴重不足,1名體育教師帶10個以上班級的情況時有發生,體育課作為公共課也沒有得到學校領導的足夠重視,高校體育教師隊伍補充相對困難,并且體育課上課形式的相對單調,使得學生難以打起精神、充滿積極性地去通過體育鍛煉來改善體質。
很多大學生認識不到健康的重要性,單純地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殊不知卻很容易因此而處于亞健康狀態。很多大學生沒有自主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對于飲食、睡眠等方面也只是投自身所好,沒有按照健康學知識去調控自身的習慣,從而導致體質改善成為瓶頸。如今的大學生容易被游戲、短視頻、小說、資訊等虛擬內容所吸引,沒有很好的鍛煉體質動機,并且對于課外活動中運動強度稍大的項目都會感覺是身體上的負擔,因此不容易得到增強體質的機會。大學生每年也很少會去醫院定期檢查身體,這也容易導致潛在的疾病影響體質健康。
高校應當合理構建體育課程健康層次體系,積極倡導“分層次型”和“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推 廣[6]。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快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將體質教育納入體育教學的標準范疇之中,并加強其核心地位,使得教師和大學生都能夠更加重視,從而愿意主動花更多的時間用在體育鍛煉、體能提升和增強體質健康方面。應當積極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喜愛且擅長的運動項目,引導其定期參加鍛煉,長期堅持,保持健康身體。應當定時對學生的體質健康進行抽樣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并由此來給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體質增強處方”,從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生活規律等方面入手,有效地改善學生的體質,使其更好地迎接學習、生活與未來的工作。
高校應當貫徹體育價值理念和政策執行力,重視學校體育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完善體質考核機制。在體育健康成果的執行和考核方面,不只是場館符合要求及教師專業性達標、完成課程計劃,而且也應當符合文體活動多彩、體質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完全結合、科研成果豐厚、健康教育實用性強的特點。應當把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作為教研成果的重要考核指標和其他體育教育任務的檢驗性目標,而不只是作為例行公事去完成。要從國家、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相關要求進行規劃和設定,應當有相對統一的標準,要加強對全體大學生及學校相關教師的體質健康知識培訓,并定期開展競賽和辯論會[7]。要拓展和深化學生對體質健康的認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應該定位為體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要固定課時、固定學時、相對固定內容和形式,以引起全體師生的重視,要本著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則,不斷完善體育考核評價機制,強化高校體質教學的專業性、能動性和實踐性,關注學生以體質健康為重要指標的全面發展之路的進展,并將學生身體機能作為體育考核成績的標準之一,用以提高學生身體鍛煉的自覺性。
體育教師應當對測試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并反饋給學生,建立體質測試預警機制,通過體育教師的各項指導服務,推動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和改善自己的體質,擴大學生體育活動的影響力和在校園生活當中的滲透力。應當重視體育規則遷移,不斷實現學生的自律和慎獨,應當把握住學生的特點,制定適合大學生年齡段的多樣化可選擇的體育學習項目和定量學習時間規劃,還應當把體育項目和休息、膳食等規律結合起來共同考慮,并保證體育教師和學生干部的工作熱情,勸導學生而健康的生活和運動方式看齊,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習慣,日積月累,最終達成目標。應當進行體育專項示范,挖掘體育教師的專業潛力,開發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用體育的活力和強大的感染力去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體育觀念。
高校應通過多渠道、多層面的措施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相關體育活動,在體育課之余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周、健身月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開展以體育社團為單位的體育競賽,帶動健康向上的氛圍;借助校園宣傳欄、廣播等傳媒手段,大力宣傳體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運動熱情,繁榮校園體育文化;加強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對學生生活作息做正確引導,提倡健康生活理念,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高校可以通過體育文化節、雙學活動及對外競爭性運動會等方式來帶動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和體質改善中,并通過圖書館的體質改善專欄角、健康專欄等來對體育文化和健康文化進行大力宣傳,還可以通過部分文化課堂中的滲透來進行體質文化理論性教學輔助,從而使得健康觀念能夠在校園中深入人心。應當加快運動設施資源配置建設,大力建設各種體育場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并通過提高場館利用率等方式帶給學生更多的體育體驗,要加強體育安全的后勤保障,對膳食進行科學搭配,并積極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加強對體育教師熟練操作體育設備的訓練和考核,以便于其能夠帶領學生更好地運用器材來進行體質改善。
應當加強政策支持,制定與體質直接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以便于教育部能夠及時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而促進高校對學生體質改善設立更加科學的方案。應當對現有的教育類政策進行完善,加大對體質健康相關措施所分配的資金力度,給予其強烈的支持,并及時更新相應的措施來規范學生改善體質的行為,還應當符合高校的相關制度。應當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高校體育的良好氛圍,促進正確的健康觀養成,要努力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并努力協同社會各種力量,通過官方宣傳的方式使大學生樹立更加正確的與體質改善相關的觀念,從而把體質健康鍛煉與光明的前途良好地聯系在一起,讓他們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從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去積極改善體育運動條件,建立健全體育管理制度,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及健康生活方式。高校應當多開設體育類的社團,使大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同時,也使學生的體質改善觀念得到加強,并樂衷于體育鍛煉實踐,加強膳食營養和膳食平衡,保持良好作息和生活習慣。應當給予體質健康改善方面做得好的學生一些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增強學生整體體質健康的目的。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是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斷通過教育視域、教育境界傳達、目標預設、教學理念實施、健康技巧傳授、體質訓練多元融入等各種方式方法,促進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不斷加強體質鍛煉的頻率和質量,改善生活作息,增強體質,才能夠使學生養成自主體育習慣,不斷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以利于其核心競爭力的全面形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奠定基礎,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