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舒
(1.南京郵電大學國際處 江蘇南京 210023;2.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福建廈門 361005)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組成部分,在助推中外人文交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做強中國教育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外教育機構開展強強合作或強項合作,各級各類院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境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質師資和課程,引進、融合和創新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在交流與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育教學管理、教學體系和課程資源,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快速發展對高層次國際化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升院校自身發展,豐富教育內涵,實現了中國教育資源供給多樣化,滿足了中國學生不出國門可享受高質量國際化教育資源的需求。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全面提升合作辦學質量,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改革審批制度,開展評估認證,健全質量保障體系”的要求。《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6—2020年期間,中外合作辦學以《意見》為指導,積極開展合作辦學,構建了校際交流的機制化平臺,促進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了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推動了與有關國家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提高了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各高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增加了與合作項目相關國家的人員往來,帶動了教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本文以2016—2020年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為例,闡述中外合作辦學新的發展趨勢。
2016—2020年,經教育部審批備案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356個,其中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個,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7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82個。涉及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67所高校,10個學科門類的203個專業,包括“雙一流”高校65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8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37所)、地方院校217所。

圖1 2016—2020年舉辦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情況

圖2 2016—2020年與2011-2015年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情況

表1 2016-2020年各省舉辦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情況
本科以上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扎根中國、獨具特色、融通中外、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化的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2016—2020年,經教育部審批備案的本科以上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這兩所高校都設立在廣東省,開設了5個學科門類的23個專業。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的中外教育機構分別為北京理工大學和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學校致力于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和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是俄羅斯聯邦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流派,以及與國際教學水平接軌的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師資較強、完善的設備、高質量的教學和高水準的學術享譽世界。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中外教育機構分別為汕頭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汕頭大學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廣東省屬綜合性大學,大力推行以整合思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可適應的專業培養模式和教學質量評估和持續改進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本科教育模式,形成了國際通用學分制、英語提升計劃、CDIO工程教育模式、系統整合醫學教育模式等特色教學模式;以色列理工學院是一所享譽全球的以色列科學、技術和應用研究的精英教育機構,是全世界僅10家曾組建及發射人造衛星的大學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其教育的傳統,將創新與本科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
近五年來,本科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發展迅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穩步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6—202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批準設立了72個本科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機構是近五年來所有中外合作辦學形式中數量為正增長的形式。其中2020年新設立本科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達到24所,發展勢頭迅速。涉及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70所高校,9個學科門類的93個專業,辦學層次主要是本科層次學歷教育38個、碩士層次(含本科)學歷學位教育21個和博士層次(含本科或碩士)學歷學位教育13個,包括“雙一流”高校33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1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2所)、地方院校44所。
從中方舉辦高校看,2016—2020年新舉辦的72個本科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33所,占所有高校總數的47%。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引導“雙一流”建設高校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因此“雙一流”建設高校舉辦的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有較大幅度增長。
從外方合作院校看,2016—2020年新舉辦的72個本科以上不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有20個機構的外方合作院校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前200名(占總數的28%),其中進入前100名的院校有11所。外方合作院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0名的機構有38個,占總數53%,所占比例較之前有大幅提高。外方合作院校大多數來自歐美國家,其中美國26個、英國28個、德國8個、法國17個等。近5年,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我國高校與俄羅斯、烏克蘭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辦學數量增長較快。
近五年來,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快速發展勢頭,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外合作辦學整體持續健康發展。2016—2020年,教育部批準設立了282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涉及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221所高校,10個學科門類的133個專業,辦學層次主要是本科層次學歷教育項目239個,碩士層次學歷學位教育項目35個,博士層次學歷學位教育項目8個,包括“雙一流”高校48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6所)、地方院校183所。
從中方舉辦高校看,2016—2020年新舉辦的282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雙一流”建設高校48所,占所有高校總數的20%,“雙一流”建設高校進行本科以上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一定層次上能夠與外方合作院校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雙一流”建設高校自身發展水平。
從外方合作院校看,2016—2020年新舉辦的282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有16個項目的外方合作院校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前200名,其中進入前100名的院校有8所,外方合作院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0名的項目也近半數,所占比例較之前有大比例提高。教育行政部門注重強調參與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合作院校,要求須為國際公認的知名高等學校,以確保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優質性和高起點。
中外合作辦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各類本科以上層次高校聚焦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境外合作院校層次和水平,借鑒先進的辦學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經驗,探索合作辦學機制,引進優秀的師資和課程,充分吸收、改造、內化,形成中國化的教育改革成果,加強對學校的輻射和反哺作用,推動了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師培養,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增強了辦學活力,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
中外合作辦學“對我國教育機構辦學水平的增強發揮了促進作用,但同時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也有系列問題事件突顯,如超規模招生、違規收費等。”[1]“還存在質量保障體系、考評體系、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效果。”[2]因此,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質量的提升成為必然要求。2016—2020年,教育行政部門以《意見》為指導,加強了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對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五次合格性評估,并對評估結果及時予以通報,對不合規的辦學項目采取了責令限期整改、減少招生計劃、停止招生等處理措施,在規范辦學單位辦學行為、加強優質資源引進、強化管理機制建設、監督黨建工作落實等方面成效顯著,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規范性整體大幅提升。
“質量監控體系也是影響中外合作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同樣是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的重中之重”[3]。2018年,教育部依法終止了234個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通過加強退出機制建設,完善從準入到退出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使監管工作首尾呼應,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發展,提質增效,保障學生和家長權益,提高社會滿意度。這些措施將促進高校引進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從而大力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內涵式發展。
2020年,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意見中提到將從完善法律制度、創新工作機制和鼓勵先行先試三個方面加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改革力度,賦予了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助力營造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人才等重要使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創新發展和提質增效明確了方向和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