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旻 易華玲 羅 西 熊慶宇 徐 玲 蔡 斌 文俊浩
(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 重慶 401331)
現如今,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入到各行各業,引領社會走向智能時代,加速了全球范圍科技和人才的競爭[1]。2018年教育部提出探索“人工智能+X”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進入了新階段。國家新基建推動人工智能邁向新的發展階段,也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新工科”建設等教育政策,對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本碩博跨學科教育、主動參與產學研協同育人等提供了政策支撐。但是,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數量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3],而高校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教育體系尚不健全[4],亟需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的對象具有不同教育層次、知識背景與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質,應從不同層次開展該領域人才培養的研究[1]。
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主動適應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學校“雙一流”高校學科交叉優勢和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引領作用,依據高校基本職能[5],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審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多重含義,提出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在加快自身人工智能專業完整性構建與發展的同時,積極主動為相關專業領域傳授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并擴大大數據智能化的輻射影響。
學院提出多層次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架構,如圖1所示,在學校、政府和企業的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中,針對三個層次人才:(1)立足于“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專門人才;(2)面向相關專業領域需求的人工智能知識融合人才(“人工智能+X”領域人才);(3)輻射校外的人工智能理念賦能人才(人工智能普及型人才),構建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培養體系,開設了跨專業的人工智能選修課程模塊,并積極宣講傳播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理念及相關科普知識。
為積極響應與貫徹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6]和教育部《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教技[2018]3號)[7]的文件精神,立足于重慶大學“雙一流”建設任務需求及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背景,學院在系統性調研國內外涉及智能科學與技術方向的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針對我校人工智能領域存在“專業完整性欠缺——研究與教學分布在信息學部和工程學部的多個學院”“分散式教學——難以針對人工智能很強的學科交叉性進行統籌的課程設計,制約了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系統性培養”的問題,提出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系統性建設的構想,并形成了重慶大學《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建設方案。
201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8]中,我院的申報被獲準列入全國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的建設目錄,與國內其他34所高水平大學一道(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22所,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4所,其他省屬等高校9所),正式開啟了我國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之路。
我校該專業建設旨在順應國際科技前沿發展趨勢、面向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發展布局、聚焦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大數據智能化應用需求,形成產學研融合,構建創新型與工程型相結合的教育培養體系,培養厚基礎、復合型、國際化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培養體系的課程設置特色涉及針對具備完整知識結構的學術創新人才、融合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復合人才和面向行業應用的產業研發人才的需求。通過基礎核心+復合技術課程設置,實現學科交叉知識的傳授;通過行業領域應用模塊導入,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學業導師及學術科研訓練計劃植入,實現學術研究潛質的培育。
目前,《人工智能》專業已經順利實施重慶大學2019級和2020級兩屆本科生的招生入學,并正按照培養體系的規范穩步推進相關后續工作。
跨學科教育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是人才培養的趨勢,“人工智能+X”將打破不同學科專業的界限,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這里的“X”不僅指涉人工智能技術所衍生的新工科,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實現科學素質與人文素養的融合[3],實現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復合交叉人才培養[9]。
學院充分考慮重慶大學“雙一流”建設需求及相關專業對人工智能知識傳授的渴求,借助學校的通識課和非限制選修課平臺,精心優選了面向全校開設的《人工智能導論》《大數據導論》《數字·邏輯·語言》《機器學習導論》(籌)《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籌)《數據挖掘》(籌)等選修課程。目前已經實施的通識課具體選修情況如表1所示,課程覆蓋2014—2019年級,生物、光電、機械、材料、電氣、航天、建筑、城環、經管、建管、法學、新聞、藝術、電影、外語、物理、數統、化工、生命等學院;截止到2020年11月,已有863人進行了課程選修。

表1 重慶大學已開設的人工智能相關選修課程情況
通過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傳授滲透,形成對學生思維的錘煉,啟發大數據智能化思想,在跨學科擴大知識半徑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適應新技術應用與發展的能力,培養既掌握專業知識、又賦能人工智能基本技術的“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10]。
為主動適應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重慶大學“雙一流”高校學科交叉優勢和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引領作用。在加快自身人工智能專業完整性構建與發展的同時,積極主動作為,通過舉辦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論壇、國際前沿論壇、創新發展論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等多種形式。匯聚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相約重慶,聚焦人才培養,探討智能前沿,分享創新成果,共話智能驅動,為推動實施國家和重慶市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貢獻力量。
學院舉辦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論壇、人工智能國際前沿論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智能物聯與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峰論壇、CSIG-VIS 2019(重慶)大數據可視化與智慧城市高峰論壇等。這些人才培養與學術產業多邊活動,結合國家人工智能戰略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前沿方向與演進趨勢,對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均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有益貢獻。
為響應國家在中小學階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號召,進行相關教學、科研資源對外開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務平臺[11。學院積極響應科協組織的專家走進中小學活動,精選推薦德才兼備、業務精干的老師參加“科技嘉年華”系列活動。舉辦數據時代的挑戰與大數據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實踐學術講座、聯合百度公司的人工智能講座,旨在弘揚科技精神、傳播科學知識、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高青少年創意活力和創新能力,對擴大大數據智能化的輻射影響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學院利用2018年新建的“物聯網體感大數據實驗室”作為科普基地,以物聯網體感設備為主線,通過智能家居、VR娛樂、網絡示教、感知穿戴等體驗,向教育培訓對象展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場景,開啟了我校校園大數據智能化高科技體驗、科普知識傳播通道。自2018年以來該科普基地相繼接待了80余批次、近2 000人的現場參觀、場景體驗、科普傳授等活動,放大了人工智能應用的影響輻射范圍,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
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在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布局下,緊抓新工科建設機遇,探究多層次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更多的有可持續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面向“人工智能”專門人才、“人工智能+X”領域人才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型人才,學院整理優化了本科專業培養體系的新構建、跨專業人工智能選修課的精開設、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理念與科普知識的廣傳播等人才培養環節與方式。論文提出的多層次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模式,是跨領域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探索,對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后備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