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霄 林葉彬
(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其中綜合思維要求學生多角度、多要素、非靜止的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是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問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提升情感態度,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途徑和教學手段[2]。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式學習中難以形成多角度思維的習慣。因此本文以“能否淡化海冰解決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問題”為例進行問題式教學設計,探討問題教學對學生邏輯思維、問題意識的培養。

圖1 基于地理綜合思維下問題式教學設計
地理課程標準是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3],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①描述環渤海地區及渤海區域位置及其自然條件;②多角度分析淡化海冰緩解淡水資源短缺的可行性;③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④學生樹立人與自然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意識,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學生學習高中必修一“地球上的水”課程知識后,對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這三物理性質有初步掌握。但學生長期生活在濕潤多雨的西南地區,對海冰形成過程以及淡水資源短缺情況了解甚微,為此將采用講授法和直觀教學法輔助學生學習。
1.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京津冀城市圈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劇增、資源枯竭,生產生活用水量急增。該地區位于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年際變化大,水資源污染嚴重,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們在南水北調后嘗試尋找緩解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途徑。因此以“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現狀”為背景創設真實的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環渤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動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表1)。
2.設計問題鏈
課堂以地理問題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問題質量影響著教學水平高低以及教學目標的完成。而生活情境容易用非地理的眼光提出最原始的問題[4]。為達到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問題意識的目的,教師要善于深度挖掘問題,提出有關因果聯系、發展變化過程、空間有序性等啟發性問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渤海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判斷渤海存在海冰的可能性,再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提出“它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樣子—人類利用方法與成本—它對自然環境帶來什么影響”這種由簡入繁、由易到難的問題鏈,先提簡單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逐漸入難易引起學生深度思考。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采集、儲存、運輸海冰以及推測在全球變暖的背景海冰資源變化等多方面問題,培養學生全面、動態地分析地理事物與現象(表1)。
3.解答問題
問題式教學過程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過程。將全班分成4~6人的小組討論問題、嘗試解答問題,或小組以辯論、自我展示、角色扮演形式交換學習成果,在相互學習中取長補短,擴展學生思維角度。教師可延長提出問題到回答問題的時間,為生生合作探究留下充足的時間和空間[5]。其次教師應積極加入課堂討論,當學生解決問題思維受阻時教師點撥,思維偏離主題時教師及時指正。這不僅保證討論質量,有效避免生生互動流于形式而且促進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和規律,將思維能力上升到更高層次。
4.總結問題
課堂小結是自我總結歸納、能力檢測的環節。如果只有探索,沒有知識總結,學生進步是有限的。學生以書面形式呈交對“淡化海冰緩解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可行性”分析報告,并進行成果展示。這樣既能整合知識,加深對淡化海冰可行性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最后,教師通過板書板畫、思維導圖等形式梳理知識結構,疏通思維脈絡,促進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程序,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評價問題
教師評價問題需要把握兩個時間點:一是在學生在回答問題后,及時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及其結果做出評價,鼓勵學生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二是教師在課后要通過測評、練習等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學生課堂參與度、思維能力、合作意識等隱性方面進行評價。將形成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結合,分析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測評問題式教學有效性。
首先,教師在課前說明該模塊具有辯論性質,問題具有開放性,無標準固定答案。教師為學生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敢于發表自己看法,充分尊重學生見解。最后課堂結束后教師及時對本節課教學目標、語言表達、學生思維結構等進行教學反思,將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相對比,發現自身的不足,完善課堂教學[6]。問題式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不斷鉆研問題式教學,以更成熟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表1 能否淡化海冰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問題模塊情境創設與問題鏈設計

問題探究問題1:說明渤海海冰形成的地理條件問題2:根據材料二,描述渤海-4℃等溫線分布規律;追問:思考渤海海冰資源分布規律問題3:簡要計算渤海海冰資源量從淡化海冰技術和經濟可行性角度分析材料一:在融化海冰時還需考慮海冰采集、淡化、儲存全過程的技術分析性以及成本預算。目前淡化海冰的技術發展逐漸成熟,如離心法,其原理是通過離心機給其施加一個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將鹵水和冰晶分離。離心法脫鹽率最高達97%,海冰損失率為20%左右,需要運輸、破碎、離心加工較強。重力淡冰法鹽度可降至2‰~1‰以下,海冰損失率為59%~85%。材料二:據研究人員測算:南水北調成本(元/m3) 5 6.687 2.16材料三:播放海冰形成過程原理,以及類似冰棍糖分流失過程的視頻。淡化海水淡化海冰材料一有關淡化海冰技術介紹,為學生思考海冰采集、運輸、搬運過程提供材料。材料二對比說明淡化海冰成本較高,試著分析其原因。材料三播放視頻,調節課堂節奏,同時讓學生了解海冰形成過程,發現淡化海冰的相對優勢。問題探究問題1:對如何采集、運輸、搬運海冰,提出你的建議問題2:思考淡化海冰成本高的原因問題3:探索選擇淡化海冰而非海水的原因從淡化海冰對沿海生態環境的影響角度分析海面被冰覆蓋后,海冰對海洋起著保暖作用,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受到阻隔而大為減少。同時海冰與海水對流運動有利于富含營養鹽類的底層海水也可隨上升流來至表層。從區域要素變化對全局環境的影響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人地協調觀。問題探究問題1:大量開采海冰會影響渤海地區海陸水循環哪一環節?帶來氣候怎樣變化?問題2:大量開采海冰對渤海生物造成怎樣的影響?綜合角度闡述觀點[教師總結]教師總結探討淡化海冰解決的淡水資源問題的思考方向,鼓勵學生從海冰淡化水供需角度,淡化海冰生產鏈、全球變暖背景下渤海海冰資源變化情況等多角度思考淡化海冰的可行性。并說明該問題具有思辨性,無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建議。[學生活動]學生以辯論形式提出自己觀點并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