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盛
【摘要】中小學體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近二十年來的教學改革,從“體教結合”“教體結合”再到今天的“體教融合”,其目的就是促進青少年健康全面發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進行調查和梳理,對現在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學校師資和校園競賽等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體教融合;體育教學;青少年
近年來,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各項指標都呈下滑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和湖南考察時都提到了青少年眼睛近視問題,說道:“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為此,教育部出臺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2020年8月31日,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改革的出發點在學校,落腳點也在學校,但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中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科學制訂教學目標可以活躍學習氛圍,保證教學進度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即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使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但是由于學科地位問題再加上缺乏監督和管理,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師上課較隨意,“集合-自由活動”現象較多。新課改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很多教師就沒有正確解讀其內涵,認為只要學生不出意外就是達到了健康第一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較單一
目前筆者所在的城市中小學都設置了體育小考、體育中考,體育考試成績的好壞將決定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初中或高中。以考試為指揮棒,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好的一面就是學生確確實實鍛煉了,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家長也緊張起來了,為孩子報體育補習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應試之下,鍛煉方式變得單一了,教師上體育課就是練習考試的項目,如跳繩、50米跑、仰臥起坐等,球類項目的課時安排少之又少,沒有系統的教學大綱和科學的教學計劃,存在經過12年的基礎教育后學生籃球不會三步上籃,足球不會腳內側踢球的現象,對培養競技后備人才極為不利。
(三)評價機制不完善
評價機制不單是指學生方面,還包括教師方面。沒有完善的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體育教師容易變得職業怠慢,沒有動力和激情,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上課的教案一成不變,應付檢查,對學生的技能習得情況也漠不關心。曾經有一位已經就職的學生跟筆者說:“太安逸了,就像條咸魚一樣,只要不出教學事故,你想怎么上課都行。”在教師評價機制不嚴謹不完善的情況下,教學質量的確令人擔憂,對于學生的評價只是單方面地進行量化評價,缺少科學性。
(四)缺少專業的體育教師
全國示范性院校和各綜合性大學、專業體育院校每年畢業十幾萬人,招生人數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師缺口還是很大。一些小學由于缺少專業體育教師,不得不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兼職體育教師的現象很普遍。這些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和缺少參觀學習的機會,專業知識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往往處于瓶頸期,處于一種想教不會教、怕教不好的尷尬境地。
(五)聯賽機制不完善
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是兩碼事。俗話說:“學以致用”。單個技術要轉化成運動技能,需要在比賽的場景中運用。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體育教師和學校領導不敢拿自己的飯碗做賭注,很少在校園里建立單個運動項目的聯賽,如籃球、足球等身體對抗強度較大的項目。目前,學校以開展無身體接觸對抗項目為主,例如校運會的各種跑類、投擲類項目。
二、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對策
(一)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做到這幾點:第一,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堅持鍛煉的好習慣;第二,使學生學習運動知識,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積極上進、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充分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制訂,確保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能如期達到。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活動中獲益,既達到相應的運動量,又能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學生伏案學習現象較多,容易形成不良的坐姿,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疾病,影響未來的發展。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運用相應的語言和運動手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身體姿態。
(二)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組織
回想從小學到初中這9年的學習歷程,我們學會哪些運動技能?是否能熟練運用呢?一些專家學者不提倡早期專項訓練,與現在體育后備人才薄弱自相矛盾。在西方體育強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員是以學生身份代表國家征戰奧運會的。我國的后備人才培養還是要從學校抓起,從體育課抓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動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引導學生愛上體育,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就要發現其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照當地的傳統文化可以適當引進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板鞋、踩高蹺、竹竿舞等。為了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在中小學可以改變上課的組織形式,打亂走班制度,如設置籃球班、足球班、排球班、形體班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學有所獲,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完善監督機制和踐行評價制度
沒有監督就沒有顧慮,就沒有進步。在校園內以分管體藝類的領導為組長,組建教學質量評估小組,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進入到課堂聽課,檢查教師備課情況,建立獎懲機制、約談制度,讓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放羊式”“聊天式”的課堂。在評價制度上,從兩個大方面進行評價:第一,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態度、備課情況、課程開發等進行全面評價;第二,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體育健康檔案,涵蓋從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初一到初三,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運動技能表現、測試的成績等,將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歸檔,實時監控學生的身體狀態,便于對癥下藥。
(四)多元化的教師聘用制度
中小學體育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待遇問題。人大會議多次提及提高教師的待遇,教師是民族的支柱,如果孩子沒有教師,何談發展?在教師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可以改變教師的聘用制度,有帶編制聘用的,有合同式的,還可以加強校企合作,考察選取有資質的體育機構進入學校教學,降低招聘條件,引進一些退役運動員入校就職。另外,要保護好本校教師的利益,在課后輔導環節實行同工同酬,外聘教師和本校教師福利不能相差太遠,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積極開展體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使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比賽,開闊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競賽文化
為營造積極陽光的校園氛圍,學校要適時開展體育類比賽,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在學校內建立學生競賽協會,負責組織和開展學生競賽活動。在高年齡段(初中及高中)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成立單項運動協會,負責相關比賽開展和組織以及裁判員的培訓工作,完善校園內的聯賽制度,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營造濃厚的體育氛圍;在低年齡段(小學)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組建本校的運動代表隊,由專業的教師進行帶隊培養,以賽代練,用比賽檢驗教學成果。
三、結語
我國地域廣闊,貧富差距明顯,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比如場地建設、經費劃撥,沒有物質作為教育的基礎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學校將成為我國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基地。只有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轉變對體育的偏見,才能順利開展校園競賽活動,同時落實好監督機制,保證教師教學的規范性、嚴謹性,落實優秀人才引進政策,解決教師的空缺問題,開展教師學術研討活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推進教學改革,真正達到為祖國培養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王登峰.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0):1-4,12.
鐘秉樞.問題與展望: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0):5-12.
賈炳濤,顏乾勇.基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式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9):90-91,174.
毛振明.近20年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回顧與反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03):1-6.
趙利,田雨普.改革開放30年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1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