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 要:“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在小學德育工作實踐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從小學德育改革背景出發,結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從整合德育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協同共育等角度對生活化的實施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至今依然適用于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當前,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德育工作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問題逐漸凸顯,為了改變德育現狀,教師可以實施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全身心參與探究學習中,引導學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為今后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整合德育課程內容,實施生活化教學
小學的德育課程對于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德育課程需要學校有規劃、有目的地對小學生進行德育,通過設置一些基本的課程來達到德育的目的,從而引導小學生的德育向更好的方面發展。根據生活教育理念要求,班主任應積極挖掘德育課程內容,結合課程標準,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實現系統、持續的教育引導。
從德育課程內容來看,班主任應深入分析教材,結合課程標準、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對課程中的德育主題進行研究,確保課程內容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契合,同時也應銜接社會發展需要,讓學生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例如,“我的好習慣”的德育主題是引導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生活、學習、品德和行為習慣。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設計案例,確保學生把握德育主題,進而主動規范自身行為,為良好習慣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設計教學指導方法,實施生活化教學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結合班級生活實際創新教學方法,通過規范學生的行為來激活學生的成就感,促使學生從“游客”轉變為“市民”,融入班級生活,提高對班級的責任感,并成為班集體的主人。
例如,小學班主任可以結合社會問題,為學生構建德育課程。在課程設計中,班主任可以參照“概念超鏈接+社會問題”的混合設計思路,一方面在教授某一學科的同時引入思想道德的相關概念以幫助學生形成跨學科知識以及理解問題多元視角的過程;另一方面立足社會問題,讓概念在社會背景中更具真實性,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中,學生能夠實現經驗與知識的有機整合,通過環境污染、能源危機、依法治國等公共社會問題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發學生對社會的思考,提高對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認知,進而實現課程教學價值、育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班主任還應積極探索,打破灌輸式教學的單一化思路,將學生的主動體驗和參與作為方法設計的重要思路,構建生活化德育方法,如陶冶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問題導向法、體驗式學習等。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參與中了解思想道德教學目標,反思自身的道德行為,并主動加強自身修養,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組織協同共育活動,實施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協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引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應立足課堂,利用學校的教育優勢,探索協同教學的路徑,挖掘、豐富多元的德育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促使學生認識到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班主任首先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簡單介紹生活中的法律;然后班主任通過與當地派出所聯系,邀請警務人員為學生開展了一堂普法講座。在講座中,警務人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詳細講解了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社會安全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用法律來保護每個人的生活,從遵紀守法的角度認識國家存在的價值。這樣班主任可以在社會力量的配合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做一個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公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結語
在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家長都應該擔起責任,孩子的德育不容忽視。在家里,家長應通過自身的行為示范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才會有所規范,而不是讓家長或者老師時刻監督和指導;在學校,教師應通過整合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協同共育,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升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生活中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沅蓄.有效分析小學德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才智,2020(29):63-64.
[2]羅曉玲.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探討[J].文學教育(下),202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