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改革過程當中,以“互聯網+”平臺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使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到更多與文章內容相關的信息,增強對文章內容的認知與理解。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積極改革閱讀課堂教學的形式,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閱讀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長處,以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閱讀內容的興趣。
一、“互聯網+”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互聯網+”技術被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拓展更多與語文閱讀相關的內容,增加學生獲取閱讀資料的途徑,增加他們的閱讀量,使學生從互聯網上獲取到大量的閱讀資料,獲取到眾多與文章相關的信息內容,閱讀到更多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背景內容和事件。
其次,“互聯網+”被教師作為助力閱讀課堂教學的主要技術,有助于促進學生得到綜合性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實力,使學生不僅學習到更多與文章相關的知識,而且學會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方法,學習到編輯文字的方法,同時學會更多應用語言文字的形式。
最后,“互聯網+”被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有助于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幫助學生解決更多在閱讀上所遇到的難題,使學生應用互聯網技術梳理清楚文章的脈絡,確定文章中所涉及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明確事件的發展過程。
二、“互聯網+”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所實施的策略
(一)創建圖片導入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圖片可以更為直觀地展示出文章中的內容,增加學生對抽象的文章內容的直觀感受。小學語文教師在互聯網上搜尋到很多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以這些圖片作為文章內容的補充內容,使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了解到一些自己沒有見過的景象,從圖片中觀察到自然之美、建筑之美及歷史之美。例如,教師在講解《北京的春節》這一課內容時積極向學生展示出“貼春聯”“吃餃子”“剪窗花”“掛年畫”等圖片,向他們介紹這些春節的習俗及這些習俗所包含的深刻意義,使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便了解到春節的習俗,觀看到北京春節的盛景,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北京春節的熱鬧景象。
(二)以視頻導入閱讀的內容,促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視頻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將聲音和圖畫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演繹出課本上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積極采用視頻教學方式,在互聯網上搜尋到很多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視頻,借助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影視資源向學生講解文章的內容,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便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深刻體會到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加對課本內容的認知與感悟。例如,教師在講解《牛郎織女(一)》這一課內容時積極引入《牛郎織女》這一電視劇,帶領學生一同在課堂上觀看這個電視劇片段,使學生從這一電視劇中了解到牛郎與織女之間純真的愛情,感受牛郎與織女愛情的酸甜苦辣。
(三)延伸教學空間,增加師生之間的課下交流
閱讀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而且也應當存在于課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在課下的閱讀情況,以互聯網技術積極延伸教學的空間,借助微信、QQ等網絡交流工具了解到學生在課下的學習情況,及時了解到他們閱讀文章后的感想,進而增強師生之間對文章內容的交流與溝通。例如,教師在講解《守株待兔》這一課內容時積極利用網絡交流工具,通過微信群接收到學生在閱讀完《守株待兔》這篇文章后所寫下的感想,及時了解到他們對農夫這種行為的看法,使學生通過微信群及時寫出在讀完這篇寓言后的收獲,向老師分享自己在閱讀這篇寓言后所學習到的思想。
(四)拓展課本的內容,增加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
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到大量的資料,了解到更多與文章相關的內容,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下,語文教師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課本的內容,將與文章相關的背景、人物及事件發展過程展現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不僅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內容,而且明確文章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增加對課本內容的掌握。例如,教師在講解《紅樓春趣》這一課內容時借助互聯網技術向學生引申了《紅樓夢》這本名著,同時向他們展示了《紅樓夢》的創作背景,延伸了各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及事件發展過程,使學生自主投入《紅樓夢》這本名著的閱讀,自主研究《紅樓夢》中的故事內容,分析出這本書籍中所涉及的背景及文化。
參考文獻:
[1]王金保.互聯網+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與創新[J].中華辭賦,2019(3):130-131.
[2]江鵬.巧用“互聯網+”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11):88-89.
[3]莫海平.“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1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