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衛
摘 要:首先闡述美育的概念簡介,確定研究基點;然后詳細論述美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科學滲透:借助電化教學感受視覺之美、借助伴奏音樂體驗想象之美、借助課堂討論感悟生命之美。
關鍵詞:美育;語文閱讀教學;小學生
在時代創新理念的大力推動下,教師紛紛探尋新資源、新理念和新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探究應用,以求為小學生創設一個耳目一新、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的全新認知環境。期間,美育以其特有的審美性、藝術性和想象性而“獨領風騷”,逐漸成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顆閃耀的新星,冉冉升起。
一、美育的概念簡介
美育就是大眾常說的“審美教育”,是指教師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以此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藝術表現力、藝術品位和文化內涵。因此,美育是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觸美、感知美、悅納美和輸出美的“藝術滋養”,更是小學生快樂認知和健康成長的“高級營養品”。
二、美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科學滲透
“美”是文本材料的精華所在、靈魂所在和價值所在,也是教師引領學生一起探究和挖掘文本材料、文學藝術寶藏的研究對象。
(一)借助電化教學感受視覺之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大多來源于經典的文學作品,因而具有較高的文學性、藝術性、深奧性和抽象性,非常不利于以直觀思維為主的小學生的課堂認知。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電化教學幫助小學生直觀呈現課文內容中的抽象美、想象美和藝術美,幫助小學生有效降低對“美”的感知難度和理解難度,感受視覺之美。
以《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植物媽媽”有各種各樣的好方法讓自己的孩子開開心心地去“旅游”,然而,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植物媽媽”的奇思妙想總是似懂非懂,因為現代的小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親眼看到“植物媽媽”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以電子白板為最新代表的電化教學去直觀展示“植物媽媽”的奇思妙想。教師要讓小學生親眼看到“蒲公英媽媽為孩子準備的降落傘”“蒼耳媽媽為孩子穿的刺刺鎧甲”“豌豆媽媽的‘人間大炮”等。這樣,小學生會親眼看到迎風起舞的蒲公英、碰瓷式的刺刺鎧甲、發射豌豆的“大爆炸”,自然就會在親眼所見中切身理解“植物媽媽”的奇思妙想,驚嘆于“植物媽媽”的智慧之美。
(二)借助伴奏音樂體驗想象之美
很多課文內容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內涵,然而涉世未深、理解欠佳的小學生根本無法達到課文內容的“原有高度”。因此,教師可以使用“有聲而無形”的伴奏音樂去降低文本材料的理解難度,借助音樂藝術展示文本材料的思想情感,因為以聲音為載體的伴奏音樂要比文本材料更好懂一些。
以《開國大典》為例,受時代背景和知識基礎的影響,現代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難理解和進入“新中國成立時的萬分喜悅”的狀態中。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加入伴奏音樂,利用伴奏音樂渲染出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的思想情感,借助伴奏音樂去刺激小學生的情緒、心理、情感和狀態,慢慢推動小學生進入閱讀《開國大典》所需要的激動、喜悅、興奮等主體狀態。斗志昂揚、積極向上、激情澎湃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一個好選擇,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義勇軍進行曲》的良好藝術氛圍中慢慢進入閱讀狀態。這樣,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內涵了。
(三)借助課堂討論感悟生命之美
教師不僅要利用電化教學直觀展現美的存在,還要利用音樂藝術“顯化”美的存在,更要積極組織小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借助小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團隊合力去積極合作、主動探究文本材料中的“美”。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難度較小的課文內容展開自主討論、整合成長。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本篇課文特別適合小學生在閱讀活動完成以后進行課堂討論,將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文本信息進行交流,在互幫互助中實現交流溝通。在學生的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對“周恩來”的學習目的、理想抱負和奮斗目標進行深入的討論,在小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中深度把握“周恩來”的偉大理想、精神追求與高風亮節,讓小學生切身體驗“生命之美”,并鼓勵小學生要像“周恩來”一樣努力學習、主動進取、發展自我,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人。
三、結語
語文課堂上的閱讀素材具有非常突出的抽象性、文學性、人文性和想象性,因而能夠成為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以閱讀教學為研究平臺,以審美教育為研究對象,并引導小學生借助電化教學感受視覺之美、借助伴奏音樂體驗想象之美、借助課堂討論感悟生命之美,帶領小學生一起體驗閱讀素材中的“美之源”,幫助小學生在閱讀認知過程中積累下更多更好的“美”,以此促進小學生的語文認知、美育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娟娟.情境融合:小學語文課美育融合的優化選擇[J].文教資料,2018(12):88-89.
[2]張歆沂,楊其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9):89-92.
[3]張艷鳳.探析小學語文教學巧妙滲透美育的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