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 要:在新課改政策逐步落實并得到有效發展的推動下,我國教育領域越來越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工作。在小學階段,語文是極為重要的科目,也是基礎學科,能夠從文字運用、語言表述以及美感感知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育。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對語文知識的教授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更要著重關注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育,使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以及生活中用美的視角觀察事物,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針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育活動中滲透美育這一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滲透;途徑
美育,也可稱之為審美教育,通過落實美育,能夠促使學生感知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美好的元素,對美存在的價值有清晰的認知,充實其精神世界,推動文明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將美育有效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與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相契合,能夠促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與進步。
一、美育的意義分析
美育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能夠從心理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美感對學生進行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主要是將語文教材以及課堂內容中的一些表現美好愿景以及描繪美好事物的文字、語言等進行著重強調,引導學生感知其中存在的審美價值,從而對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想象力、思維方式以及思想品格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的培育。通過開展美育工作,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能夠在生活、學習中有效調節自身的心態與情緒,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思想意識,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美育元素
(一)合理利用小學語文課文滲透美育,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與道德品格
小學語文教材編撰人員在編排語文課文時,會選取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貼合的素材,課文內容對于小學生的人文思想、品格意識的塑造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在《端午粽》這篇課文中,主要講解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以及節日里的中華傳統美食——粽子。端午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每年學生都會與家人共度這一節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家中的端午節是怎樣度過的,粽子是什么味道,并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在拓寬學生知識范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強化學生人文思想,培育其道德品格的美育目標。除此以外,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應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對文中的各種事物進行生動的描寫,以對話的形式創設情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文中所傳達的友情、親情等情感,使學生富有愛心,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利用景物課文滲透美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是針對一些國家、城市的風光或者人文景色進行描繪,通過閱覽與學習這些課文內容,能夠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感知,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其之后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與動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時,其中主要描述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及當地的風土人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威尼斯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為學生帶去良好的視覺感受,使其能夠對外面世界的美好充滿向往,使其好奇心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使學生能夠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堅定自己在未來努力的信念,使其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步入健康的成長道路。
(三)閱讀與品味課文中的自然語言,增強學生對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審美情感
小學生年齡尚小,對季節的變更、動植物的成長等規律缺乏清晰的認知,也很難感受到這些事物存在的價值以及本身具備的美感。語言、文字的存在,能夠將事物的存在及其審美價值進行記錄、傳遞。例如,在《秋天的雨》這一篇課文當中,其中講述了秋雨來臨時的美好景象,其中應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以及描寫手法對秋雨進行了描繪,教師可以在講解此篇課文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自然賦予人們的美感,融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其更加喜愛自然、愛護自然、親近自然。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著重針對美育進行有效滲透,促使學生能夠從審美能力以及思想品格等方面獲得有效培養,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自然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從而獲得綜合素質以及思想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曉娟.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途徑[J].科技資訊,2020,18(34):124-126.
[2]閔代成.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途徑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0(30):173-174.
[3]王軍魂.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研究[J].智力,202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