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蘭 陳泉德
摘 要:閱讀、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兩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不能始終沿用之前落后的教學方法,而是要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要想推動語文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閱讀興趣至關重要。一旦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再新穎的方法也無法使得他們參與到閱讀活動中。當前,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一步優化語文閱讀教學,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06
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缺一不可。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已然成為衡量學生綜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開展閱讀教學,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積累下豐富的寫作素材。通過開展語文閱讀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鑒于此,語文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的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學生潛在的閱讀意識激發出來,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小學生的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無法理解抽象性較強課文的內涵。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照本宣科”,這種單一、落后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起學生內在的閱讀熱情,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提高。有的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上,他們通常會讓學生機械地記憶相關模板,挫傷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影響到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并不理想,這也成為制約閱讀教學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師忽視閱讀的重要性、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等,這都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是否能順利開展下去。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口號早已吹響,但實際教學中,教師仍然沿用應試教育中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單一、落后的教學方法,使閱讀課堂的氛圍始終死氣沉沉,學生覺得語文閱讀毫無意義。除此之外,閱讀材料選擇的不科學性也成為制約閱讀教學順利開展的一個因素。如果教師所選擇的閱讀材料不合理,通過閱讀并不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也無法通過閱讀強化學生的認知。針對此,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情況,結合學生間的差異性,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閱讀教學中。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遵循的原則
(一)高效性原則
通過開展閱讀教學,既要保證學生的閱讀效果,又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速度。小學語文教師要控制好教學進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鑒于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就要遵循高效性的原則。不管是教師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還是學生自主進行的閱讀活動,都要考慮效率、質量這兩個方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涉及的文章類型多種多樣,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思考:如何在較短的時間里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此時,必須要有高效性來做保障。
(二)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是閱讀課堂的主角。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班里每位學生的情況出發,了解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選擇與學生興趣、認知能力相符合的閱讀材料,確保每位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嚴格遵循主體性這一原則,致力于打造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師要深入了解每位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想法和閱讀感受,并將此作為依據,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在教師的幫助下,小學生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并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們所掌握的閱讀知識。當然,學生還要定期反饋閱讀問題,便于教師及時整改閱讀教學,及時轉變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循序性原則
閱讀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在選擇閱讀材料時,難度過大的閱讀材料或者難度較小的閱讀材料,都不利于激發起學生的閱讀熱情,還會進一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率。為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礎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靈活選擇閱讀內容,并遵循循序性原則,適當增加閱讀的難度,推動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語文教師要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一步一步增加語文閱讀材料的難度。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靈活、有目的地開展閱讀教學,轉變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看法,使得學生慢慢喜歡上閱讀,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單一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效率始終無法提高。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的現狀,轉變自身對閱讀教學的看法,將閱讀教學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致力于打造高效的閱讀課堂。
(一)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理念,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
從本質上來講,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編寫者、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在多重對話的過程中,實現了思維上的碰撞,還實現了心靈上的溝通。然而,在這個多重對話中,教師既是引領者,又是實施者。只有教師具備科學、合理、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合理性、有效性。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全面、客觀地理解“課堂”這一概念,“課堂”并不能簡單地定義為傳授理論知識的場所,而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課堂”。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占據主體地位,為此,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想法,并在交流中慢慢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當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語文閱讀課堂時,才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這也成為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