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摘 要:學科育人價值這一理念提出之后,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并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相較而言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是較少,而加強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研究則能夠更好地促進其實現,從而有效改善語文習作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基于這一目的,特就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實現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08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習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語文習作也有著較為良好的育人價值。可是就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師生對于語文習作都十分頭疼,教師雖然知道習作育人的價值,可是卻不知道如何有效實現,而學生因為缺少經歷以及體驗,在習作過程中不知從何下手,學生習作水平還有待提升。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有效促進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得以實現,特就影響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實現的因素進行探討,并提出具體的措施,以此來有效優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一、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實現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主體性作用發揮
學生作為習作主體,只有其真正參與到語文習作過程中才能有效促進其育人價值的實現,畢竟小學生只有真正愿意習作、樂意習作、自覺習作才能起到良好的習作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價值實現[1]。小學生年齡小,渴望自由、快樂,教師要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在活動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成長,豐富學生體驗,才能不斷豐富學生寫作積累,有效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從而有效發揮出學生在習作中的主體作用,促進習作育人價值的實現。
(二)教師教育理念與方法
教師教學活動可以說是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要先明確自身角色定位,改變之前課堂主宰者的地位,讓習作課堂成為學生引導者、合作者與組織者,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來促進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得以順利實現。一方面,教師在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從育人角度來展開習作教學會直接影響其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教師在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因材施教也會直接對習作育人價值實現造成影響。為此,教師在開展語文習作教學時,教師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也是習作育人價值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教師要不斷提高小學語文寫作育人價值認知,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深度學習全新教育教學理論,真正將理論有效踐行于課堂實踐中,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發揮出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促進習作育人價值順利實現。
二、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實現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校內外資源,有效凸顯習作德育育人價值
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實現習作育人價值,教師在教學實踐期間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內外資源來對學生進行德育,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習作能力,還能有助于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2]。在素質教育環境背景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實施,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對學生的德育,以此來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所以教師在語文習作教育實踐期間,不僅要培養習作能力,還需要對學生展開思想道德教育,這樣就能將習作與德育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實現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時,考慮到這一單元主題是“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將其作為習作素材,要求學生搜集古今中外愛國事跡,并且按照自身體驗和感悟來展開隨文練筆,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更好地明白什么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而有助于習作育人價值的順利實現,讓學生接受習作訓練的同時樹立起愛國主義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于課外資源來對學生習作教育,這也能促進習作育人價值得以實現。例如,教師可以將中央一臺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作為學生步入一年級的教育資源,將其播放并且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后感,可以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在習作、觀看與體驗中樹立起良好的愛國意識,有助于德育教育在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滲透,從而真正保障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的實現。
(二)研究教材教法,有效凸顯習作智育育人價值
智力可以說是一個人心理機能綜合表現,主要是由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記憶力等多方面一同構成。德育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對于學生全面發展而言意義非常,教師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發揮出其育人價值,教師在教學課堂還需要提高對于德育的重視程度,在語文習作教學實踐期間,加強對教材教法的研究,讓學生在語文習作課堂學會建構與運用語言,這樣才能在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智力得以發展,從而有效發揮出小學語文習作育人價值[3]。習作不僅對學生德育教育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智力發育同樣十分重要,教師在語文習作教學課堂上,一定要準確認識其作用,改變傳統習作教學方式,在習作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在語文習作教學課堂上,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文本語言運用進行深入探討,了解文章遣詞造句等技巧,同時對學生進行語言組合以及聚合能力的訓練,這樣就能有效喚醒學生形象思維,為學生智力發展提供良好保障。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課后練習題有“讀一讀,用加點的詞各說一句話”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其作為習作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對教材上的這一課后練習進行分析,因為這一問題是對于動詞運用的選擇,能夠為學生習作提供積累,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同搭配、具體情境應用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自身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這一習作訓練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有效實現小學語文習作智育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