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摘 要: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小學五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成長期,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內容,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興趣。
關鍵詞:五年級數學;情境創設;課堂教學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能夠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使其主動積極進行建構性學習,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
一、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尋找情境化內容,將數學知識與情境融合在一起,將抽象、邏輯性思維內容轉化為具體、直觀的情境,從而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在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橡皮,在電子白板中放大橡皮并對其進行抽象,讓學生在屏幕上可以看到橡皮實物與抽象后的長方體圖案。圖案形成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析,內容包括:①長方體有幾條棱?這些棱可以分成幾組?②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③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這些面有什么樣的關系?通過觀察,學生逐步對長方體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建立了長、寬、高的概念,建立了各個面的關系,建立了棱的認識,通過生活情境(橡皮)快速完成了學生對長方體(橡皮抽象圖片)的認識,在認識過程中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能力,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從教材中的文本情境或生活情境出發,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知識的有效導入。
以長方體體積為例,在學習初期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如何計算長5厘米、寬3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體積呢?(學生回答:將長方體拆開就可以得出體積)教師繼續問:為什么呢?(生:因為長方體表面積就是這樣計算的)好的,那么試一試能不能計算出體積來呢?(實踐操作發現不成立)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既然拆開不成立,那么我們如何操作呢?想一想。(引導學生看課本:用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來擺放長方體)很好,學生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那么來操作一下吧!(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提供70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組裝)大家組裝得都很好,那么我們來看一看長5厘米、寬3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用了多少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呢?數一數,再看一看體積和長、寬、高有沒有關系?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概念,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三、信息情境
信息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也有可能是學生熟悉但不經常用的思路和方法,通過提供信息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實現包括算理在內的知識遷移,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以異分母加減知識為例,如1/10+1/4,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信息情境,如提供一個長方形,讓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式先找到長方形面積的1/10,然后找到面積的1/4,通過描色的方式找到其對應關系并把其加起來看看一共多少,讓學生用已經學習過的分數知識進行學習,最終得到7/20的結論。結論找到以后,教師提供兩個條件:一個是同分母加減,一個是因數倍數,讓學生分析如何得到1/10+1/4=7/20,在分析過程中了解分母、分子的關系,從通分角度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學會通分的技巧并掌握異分母加減的規律,從而掌握異分母加減的計算邏輯,完成異分母加減學習的任務,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
除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信息情境以外,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懸念情境等多種情境和內容,需要教師根據課堂內容與學生學習情況和表現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創設情境,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張科.依托情境,趣味引導: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新思路[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