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英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不僅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但互聯網在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一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國家和高校應當正視互聯網環境,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方法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維系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必然性。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了網絡環境的沖擊,教育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2019年,教育部頒布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當下我國高校要善于運用微博、微信、網站、手機APP等網絡傳播平臺,利用網絡新技術、新產品開展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這為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網絡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因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增強個人的愛國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不僅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更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舉措。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國家方面:有助于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高校是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人才的先鋒陣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對于國家發展具有長遠意義。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生逐漸受到國內外各種思潮的沖擊。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始終立足國家利益不松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和否定我國發展的言行。因此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使其正確認識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和現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在面對復雜的網絡思潮時也能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時,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愛國故事中的中國精神,在高校營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增強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二)高校方面:有助于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價值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一切思政教育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集中在愛國主義精神上,如果愛國主義教育出現偏差,那么思政教育就會失去方向?;ヂ摼W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必須盡快把握互聯網環境的特征,順應時代發展,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在時間上,中華上下五千年,愛國主義精神從來都是推動我國歷史前進的一種巨大力量;在空間上,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遍布我國大地,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故事和相關的文化資源;在人物上,愛國主義民族英雄數不勝數;在內容上,愛國主義精神中蘊藏著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出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學生方面: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ヂ摼W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引導作用,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構筑一個正確的、合理的看待世界的視角,最終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促使大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走得更遠、更好。比如,中華民族歷史上眾多的愛國故事能夠引導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聯系在一起,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國家發展為己任。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并且在歷史事件和愛國英雄人物的感染下,不斷激發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互聯網為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教育內容和形式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基于互聯網具有的便捷、迅速、資源豐富等優勢,目前已形成了“互聯網+教育”的教育形態。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一)互聯網為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機遇
1.互聯網平臺多樣化,拓寬了愛國主義教育方式?;ヂ摼W環境下,大量的網絡平臺以及各類APP應運而生,極大地拓寬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比如,手機APP借助移動信息網絡的便利性,可以實現用戶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瀏覽。高校借助手機APP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大幅度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效率,比如一條抖音視頻、一條微博話題、一個朋友圈都能讓大學生隨時隨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另外,在互聯網環境中也出現了眾多教育平臺,這些教育平臺基于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出線上教育課堂,實現了跨時空教育。以雨課堂為例,通過雨課堂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對大學生不定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擺脫了學生在教室中集體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所以,網絡平臺多樣化拓寬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使其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互聯網資源豐富,擴充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足夠的教學資源做支撐,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積極擴充教學資源?;ヂ摼W環境下,對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是擴充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有效路徑?;ヂ摼W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備海量的網絡信息,互聯網是當下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其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資源數不勝數。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檢索工具搜集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資源,并將其應用于愛國主義教育中,比如,下載愛國主義經典影視片段并分享給學生。另外,互聯網教學資源的應用豐富了傳統教育資源的屬性,而且豐富、多樣化的互聯網資源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喜好進行有選擇性的推送。
3.互聯網信息便捷,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互動。傳統的教育形式一般都是面對面進行的,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不喜歡與教師面對面交流,導致教育互動性非常低,實效性不高。比如,某一節愛國主義教育課之后,學生對課上某些問題有疑問或者對某些現象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敢與教師面對面進行交談,致使該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而影響其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化。通過互聯網技術,高??梢源罱ㄒ粋€師生線上反饋和交流平臺,使學生和教師通過網絡進行交流互動,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提交自己對相關教育內容的疑問或者相關教學的意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整理反饋信息并進行分析,從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二)互聯網為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挑戰
1.網絡思潮錯綜復雜,對大學生思想意識造成影響?;ヂ摼W技術日益成熟,各行各業通過互聯網形成了一體化格局,并且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西方社會思潮和各種錯誤的價值觀念不斷侵蝕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場域,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比如,西方部分媒體故意造謠并抹黑中國形象,在網絡上惡意傳播謠言,如果大學生接觸到這些謠言且沒有進行正確判斷,就會對其愛國主義價值觀造成影響。同時,國內也有部分不法分子濫用網絡話語的自由權利,肆意發表不當言論,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來說,這些不當言論無疑是在腐蝕他們的愛國主義觀念。因為網絡信息的高自由度和難以把控性,高校顯然無法有效避免大學生接觸不良網絡言論,只有國家和相關部門主動進行整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2.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話語權逐漸降低,權威性削弱。互聯網使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不再單純依靠教師,導致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話語權逐漸降低。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自主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原本“口傳身授”的作用被削弱。缺乏了教師的指導,大學生容易被網絡上的其他內容所吸引,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出現偏差,降低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
針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教師應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從提升性、創新性和對抗性三個角度出發,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以確保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新背景、新形勢下發揮出現實價值。
(一)提升性方法
1.提高教師網絡教學技能。要在互聯網環境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雄厚的師資力量是前提。互聯網背景下,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專業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能力,更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基于此,我國高校應當加強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比如,高校可組織本校網絡技術專業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進行培訓,除了要提高其基礎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如網絡信息檢索、網絡資源下載等之外,還要提高其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能力。
2.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愛國主義情懷。高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與實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于愛國主義教育這類思想性教育來說,教師自身素質和修養會對學生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一方面,教師應當主動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知識儲備,平時多了解愛國主義相關事件和歷史故事。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當時刻以愛國主義為行為準則,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對大學生展開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創新性方法
1.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較為固定,缺乏多樣化,大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感覺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ヂ摼W背景下,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打造得具有可讀性、可看性、可聽性。比如,利用互聯網信息檢索技術,挖掘愛國主義相關的史料,補充課程內容;下載愛國主義相關影視、動畫、舞臺劇等片段,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利用3D技術、VR技術、5G技術等,創造出生動、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情境,吸引大學生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中。
2.利用互聯網平臺創新教育載體。高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便利性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載體。一方面,高??梢越⒁粋€互聯互通的宣傳體系,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新格局。比如,通過院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其他各種自媒體平臺,形成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傳播矩陣,在多個平臺推送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從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活動。比如,清華大學舉辦了“憶崢嶸歲月——微照片”活動,在網絡上展示了艱苦歲月里愛國青年的偉大事跡,使學生感受到熱血青年的愛國情懷。
(三)對抗性方法
1.加強網絡監管力度,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網絡環境給了人們足夠自由的信息傳播權利,使得網絡上的各種不良信息層出不窮,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高校在網絡信息的把控方面處于弱勢,難以阻止學生接觸到破壞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良思想。國家和相關信息行業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從信息源頭上進行把控和干預,杜絕不良信息傳播,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高校自身也應當做好信息把控,如果有學生發布破壞國家形象、阻礙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的不當言論,應當及時對該學生進行約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其改變不良思想。
2.及時調整大學生的不良認知。我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大學生會發現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也走過不少彎路,到現在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會給部分大學生造成困惑,甚至會動搖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觀察大學生對國家發展歷程方面的認識程度,如果學生產生困惑或質疑,教師應當積極與其進行互動交流,以一個全面、客觀的態度向其講解、剖析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的不良認知,保證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動搖。
參考文獻:
[1]孟麗.論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機遇與新舉措[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5):27-29.
[2]陳永剛.網絡空間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及提升路徑[J].未來與發展,2021,45(02):94-97.
[3]徐園媛,曠媛園.“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15-17.
[4]李揚,漆家宏,李欣.微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在寧高校的調研[J].教育教學論壇,2021(01):156-159.
[5]曲建武,陳曦.發揮高校教師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四重維度”[J].中國大學教學,2021(Z1):112-116.
[6]胡冰冰,李亞青.移動互聯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策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5):28-30.
[7]任禮姝.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的機遇與挑戰[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20(07):26-29.
[8]白榮娟.網絡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243-245.
[9]唐梓琳,錢程霞.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過程的路徑研究[J].學理論,2021(09):91-93.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17ZD-24)、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思政專項課題(hnsz2019-22)、2020年度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庫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