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史學是非常寶貴的傳統文化形式,主要劃分為了古代以及近代史學兩種形態,新的史學出現,往往伴隨著舊史學的消亡,也可能是舊史學的創新,不管是哪一種變化,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轉折點便成主了新舊史學交替的核心。當前很多學者關于中國近代史學進行了研究,“新史學”思潮之后近代史學如何轉變,便成為了討論的熱點話題。而本文針對此方面進行了重點分析,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了解“新史學”思潮之后中國近代史學發展以及發生了巨大變化,豐富相關研究成果的同時,使更多人對中國近代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關鍵詞:“新史學”思潮;中國近代史學;轉變
我國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后,西北地區興起了關于史學的研究,但是這僅僅是史學領域中的小一部分,無法體現整個史學的全部面貌,難以反映出史學的變化。在20世紀初,梁啟超《中國史敘論》《新史學》的發表,形成了一種創新性的史學浪潮,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新史學”,所以說由此中國近代史學開始萌芽。“新史學”思潮出現以后,社會各界人士開始呼吁保存國粹,同時也試圖將中西方學術結合,接下來的國故整理運動的興起,更是明確了對于學術保存的態度,而后來胡適提出的中國文化史學術目標,成為了學術領域又一創新之舉,將新舊史學間的界限徹底打破,站在不同的學科視角下研究古代史學如何轉變為近代史學。基于材料、方法的創新,引領了中國史學新的潮流,由此開始,中國近代史學逐漸成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重點針對“新史學”思潮之后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一、“新史學”思潮之后中國近代史學雛形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中國史學逐漸由古代史學轉變為近代史學,而此過程中,“新史學”思潮則成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新史學”也并非短期內形成的,而是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并且它的存在在以后的百年內都對中國史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從表面來看“新史學”思潮加速了舊史學的消退,推動了近代史學的發展,但是這段時間持續并不長,經過幾年時間便已經銷聲匿跡。在“新史學”思潮下,對傳統史學給予的抨擊以及否定充分體現了其現實訴求,但是也暴露出了其短處,借助現實談史學,將學術與政治有效結合,這便是“新史學”思潮下中國近代史所展示的時代印跡,而現代學術獨立意識的缺失則是其日益突顯的問題。追求學術獨立性、將史學中現實、功利性等非學術因素剔除,同樣也成為了近代史學逐漸形成的前提條件。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重點放在了學術獨立性方面。在“新史學”思潮之后,近代中國史學倡導的獨立性、求真性思想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中具有代表性顧頡剛、傅斯年等學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學的新篇章,形成了民國時期典型的史學學術理念。雖然近代史學中存在著現實主題,依然沒有擺脫現實政治的干擾,但是在學術與現實共存的情況下中國近代史學已初具雛形。
二、“新史學”思潮之后中國近代史學轉變歷程
(一)“國粹”向“國故”轉變
可以說“新史學”思潮為中國近代史學轉變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但是“新史學”思潮對舊史學的否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表示認同的,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學者對此表示不贊同,那么近代史學應該持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傳統史學,如何實現由古代史學向近代史學轉變呢?在二十世紀,國學探討日益激烈,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發展?早在1902年《政藝通報》中關于《國粹保存主義》文章的發表,以及1905年上海成立的國學保存會等都將側重點放在了傳統史學何去何從,而后來國粹派倡導的復興古學更是將中國傳統學術推向了轉型的風口浪尖,進而為近代史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學者保持著對國學強烈的依戀之情,但是在面對猛烈抨擊的西方文化時,矛盾心理進而產生,如果只是局限于古學,而失去了創新的動力,那么必然會被時代潮流淹沒,而在新文化運動中,新舊思想的撞擊,使得國粹派思想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國粹一詞也逐漸被國故代替。在1910年國學講習會出版的《國故論衡》一書的出現,在較短時間內風靡,國故一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成為了流行詞。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關于國故整理的運動成為了當時的熱潮,作為新文化運動發源地,北京大學出版的《新潮》、《國故》中更是對“國故、科學精神二者進行了探討。由此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針對傳統學術持有的是整理態度,并非將其全部否定,這同“新史學”思潮則構建了較為明顯的對比。
在對國學、國故進行深層次探討以后,國故整理便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運動,在此過程中,學者更傾向于將國故、國學與學術研究結合,并其涵蓋于學術范疇中,科學方法結合國故整理。以胡適為代表的北京大學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中針對國故整理目標進行了明確,同時也涉及到了中國文化史概念。其中文化史不僅僅包含著民族史、經濟史,而且也是站在廣義角度對歷史學的闡述,其中也涉及到了將部分傳統學術分類整合或者摒棄,融入創新理念,站在文化史的角度對國學進行統籌整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歷史研究范圍以及相關的內容給予了新的闡述,重新進行了界定,希望借助不同的現代意義對史學進行研究,同時也將史學推向了不同的領域,形成了中國史學具有創新意義的體系。
從最初的“新史學”思潮給予舊史學否定以及批判,再到國粹派提倡的保存國粹、中西方學術的融合、國故整理運動持有的整理傳統學術的態度、中國文化史學術目標的明確,以上提及的這些內容都是在不斷努力與探索中將新史學與舊史學間的界限打通,站在不同學科視角下,表明了古代史學向近代史學轉變的路徑,同樣這也是新文化運動中國故整理運動最有價值的收獲,在“新史學”思潮之后理性的處理傳統史學,為近代史學學科化發展尋求了更好的轉變方法,中國史學呈現出新的面貌。
(二)漢學的重新回歸
在“新史學”思潮中提到了新史學的規劃,那么采用哪些研究方法,采取哪些研究路徑依然是需要考慮的重點。而在當時對于中國近代史學研究方法及路徑帶來最大影響的便是西方史學,比如道咸年間西北邊疆史學在發展至19世紀20世紀初的時候,此時也正是中國史學中對于歐洲、日本等史學研究最為鼎盛時期。而在20世紀前20-30年間,中國史學中出現最頻繁的字眼便是“新史料”,當時的甲骨卜辭、漢晉木簡、敦煌寫卷以及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非常有名的四大史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些“新史料”開始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什么機緣巧合,主要是由于“新史料”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研究的人越來越多,重視度越來越高,逐漸登上歷史舞臺。而“新史料”則成為了在中外學術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平臺,使中國史學家能夠有機會對西方漢學、史學研究的方向、特點有一個充分了解的機會,直觀體會西方文化帶來的震撼以及強烈的抨擊,進而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投入到將“漢學重拾中國”的行列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將新文化運動前后中國近代史學研究方向明確。在“新史學”思潮以后,較短時間內中國近代史學開始在材料、方法方面創新,提出創新問題,進而演變為不同于傳統史學的新的史學潮流。
結束語
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并非是在短期內就快速發展起來的,其經歷了“新史學”思潮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由古代史學慢慢的的轉變為近代史學。在此過程中,史學家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也在曲折以及磨難中慢慢成熟。整個過程是非常復雜的,而近代史學的轉變并不是對傳統史學的否定,這只是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標志著人類的進步,在新舊史學交錯中,西方史學抨擊下,中國史學要想得以生存與發展,需要變化、改進、優化。
參考文獻
[1]王先明.當代中國新史學發展趨向問題芻論——立足于近代社會史研究的討論[J].社會科學文摘,2020(08):93-95.
[2]喬治忠.中國近代史學研究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J].河北學刊,2019,39(05):118-124.
[3]鄒振環.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與近代史學新領域的拓展[J].河北學刊,2019,39(02):63-72.
[4]謝貴安.“明清史學與中國近代史學轉型”筆談弁言[J].殷都學刊,2018,39(04):39.
作者簡介:
郭富豪,2001.07.16,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河口村銅林溝組,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