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若飛
摘要:公務員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倡導公務員心理能力建設,提升公務員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不僅有利于消除這一群體引發的系列社會問題,更是對推動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公務員;心理健康;對策建議
現有研究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國部分公務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的確令人堪憂,出現了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公務員作為政府工作的直接執行者,時刻受到來自社會媒體的關注和壓力。因此,關注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公務員,進一步提升公務員群體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會支持系統提供堅實后盾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公務員心理健康的促進離不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公務員本身是社會地位較高的群體,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在談到心理健康的這一話題時第一反應就是回避。因此,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首先要幫助公務員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電視等多種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的宣傳,宣傳的內容可以包括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的表現、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心理健康問題的幫助途徑等等,努力的做到營造出一種心理健康知識得以普及的良好氛圍,在這個社會氛圍下,幫助公務員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真正由心底去重視心理健康。其次,要加強社會支持系統的培養。依據社會支持理論,每個人生存在社會中都需要獲得情感支持、服務支持、物質支持,所獲得的這些社會支持網愈強力,就能更好的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1]。公務員是一個輿論關注度很高的職業,因此,可以通過媒體輿論的導向作用,適當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務員職業的認可度,以此減輕公務員群體所受到的社會輿論壓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社會支持網,這樣即使公務員出現了一些心理上的困擾,也能夠在良好的社會支持下得到緩解。此外,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離不開社會專業機構的培養。通過加快建設專業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如心理咨詢輔導中心,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等,努力培育出專業而有素養的心理服務人才,為公務員心理健康提供堅實的社會支持后盾。
二、心理選拔機制提升職業認同
王鋼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職業認同能夠直接影響職業幸福感[2]。從政府政策的角度來看,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公務員選拔制度,在錄用公務員的面試中,除了要涉及心理考察與心理測試外,還可以加入對面試者職業認同與價值觀的考察,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錄用公務員心理素質的同時,篩選出那些真正認同這個職業熱愛這個職業的人,如果一個人每天從事的是并非自己所認同的有價值的工作,那么長久下來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其次,政府可以實行定期心理測驗制度。如在醫保中加入心理體檢,并定期安排所有公務員統一進行,以防止部分公務員因自身不重視而不去體檢。心理體檢的內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心理評測,政府及時對醫院的心理體檢報告進行查看,發現有心理困境的公務員要可以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同時能對其他公務員達到一個心理預防的效果。此外,政府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公平科學民主的用人制度。在考察干部和選拔人才時不僅要一視同仁、民主公開,更要注重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評估。營造出公平民主的組織氛圍,有利于促進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3]。而加入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評估,不僅可以讓能力出眾且心理健康的人擔任重要崗位,還能促使公務員們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
三、心理素質培育提高內控程度
促進公務員心理健康,關鍵在于公務員自身。首先,公務員要重視加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知識的學習。只有對于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知識了解,才能正確對待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對自身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視。研究表明,樂觀人格與內控性對于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均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公務員可以嘗試提高自己的樂觀水平及內控性程度。當自身情緒較為消極時,及時與身邊的朋友、家人溝通,采用自身喜好的方式去適當放松,及時發泄不良情緒,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要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戰勝困難,適當的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的培育自己的樂觀心態,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當自身無法調節時,積極主動的向外界求助,如心理咨詢機構等。
四、組織氛圍建設發揮有效協調
最后,組織的配合作用不容忽視。有研究者發現良好的組織氛圍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4] [5]。首先要重視組織領導的管理作用。營造良好的組織氛圍,組織的領導者很重要,一些單位的領導可能由于自身的情緒帶入到工作中,或者人際關系沒協調好,而影響整個單位的氛圍,并且很容易影響到每一個人的情緒。因此,政府可以組織對每個單位的領導進行針對性管理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成為更加卓越的領導者。同時,要注重單位內部文化建設,適當的組織一些單位內部的活動,在活動中得到放松的同時,促進每個單位公務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溝通與合作中建立起對自己同事、上級領導、下級同志的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充分發揮組織內部的協調和凝聚作用,激發公務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此外,組織部門要完善心理疏導的渠道。可以以定期講座的形式組織公務員內部開展心理健康的知識普及,幫助他們在成功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可以在每個單位內部設立心理健康專項經費,并將心理健康相關的服務如心理咨詢費用納入到其中,心理健康專項經費可以用來向社會上聘任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入駐,這樣就解決了有些公務員在自己想要心理輔導的時候卻沒有途徑,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尋找適合的心理咨詢師。同時還可以視各單位情況不同,針對性的配置一些情緒宣泄室、放松室、心理閱覽室等等。入駐的心理咨詢師可以定期的開展一些團體輔導活動,并配予一些干預的主題,例如提升他們的樂觀水平和內控性水平。并定期的對單位內部人員進行心理普查,做到有問題早發現、及時發現、早解決、及時解決。后續還可以發展各單位內部公務員心理檔案,由入駐的咨詢師保管,在建立的過程中要做到嚴格保密原則。
參考文獻
[1]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2]王鋼,張大均,劉先強.(2014).幼兒教師職業壓力、心理資本和職業認同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心理發展與教育, 30(4), 442-448.
[3]劉逍.(2010).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及保障機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