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的第二部長篇巨著,表現出其明顯的生態意識。通過對人與自然的描寫,反映了工業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沖突。本文通過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解析了喬治·艾略特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關鍵詞: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自然環境;和諧;生態思想
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自然觀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故事發生在英格蘭的鄉村,以童年時對風景、自然和田園生活的記憶為背景,對浪漫的過去有著強烈的懷舊之情。喬治·艾略特對自然世界之美的敏銳觀察力,使她在小說中對自然景觀的描寫更加生動,更加細致。平靜的樹林、盛開的田野、霧蒙蒙的河流和農場等場景在她的小說中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到處都可以看到寧靜的田園風光。書中對美麗場景的生動描述,傳達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不僅有美麗的風景,而且它充滿了自然的聲音。漫步在岸邊,你可以聽到河水低沉的聲音,就像在聽一些美麗的音樂,給人以精神上的寧靜和休息。更重要的是,水的急流和磨坊的轟鳴聲就像一個巨大的聲音幕,把一個人與外面的世界隔開。在這一刻,人們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內心短暫的寧靜。這些描寫反映了艾略特的田園意識,給鄉村帶來了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這是一個人的回憶,描述了一個深刻的,懷舊的記憶喚起的風景。
艾略特對田園生活的追憶,體現了她對人與自然生命聯系的關注。艾略特希望,在一個人與自然不平衡、精神斗爭盛行的社會里,人們應該把目光轉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快樂田園生活。由此,我們將找到解決更加商業化社會的混亂和解體的方法。“滿溢的小溪,鮮艷的小草,光禿禿的紫色樹枝下閃爍著的巨大樹干和樹枝的纖細的亮綠色粉末”軟化了輪廓,以及“把頭深深浸入水中的白色鴨子”,這一場景似乎“夢幻”,又充滿著活力。在整部小說中,所有常見的物體都來自大自然,弗洛斯河的陽光或水被描述為富有詩意和崇高的意味,這是一種寧靜且理想化的自然。
二、工業化引發的關系失衡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出版于1860年,它的時代背景是偉大的社會改革階段。當時的英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人口空前增長,工業化帶來的快速城市化,國家鐵路網的建立,這些都是英國進入工業時代的特征。工業化給英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并向農村蔓延。鄉村的農舍和綠色的田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的工廠,工人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以滿足業主的資本主義欲望。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變得以金錢或利潤為導向,他們為自己的利益充分利用大自然,以往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被嚴重扭曲。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表達了對工業革命下人們生活的深切關注,人類過度開發后世代經營著磨坊的一代,特利佛和韋基姆之間的沖突源于關于弗洛斯河灌溉項目的訴訟。皮瓦特先生,一個新來的商人,購買了弗洛斯河上游的土地,以擴大他的業務。他認為這條河是一種自然資源,可以為自己謀利。這說明工業化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的一個原因,傷害自然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小說還揭示了工業化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人際關系的扭曲、人的內在自我的失衡。工業化帶來了繁榮的商業活動和商業化的人,這導致了他們失去了家園。因此,人們很難有一個真正的自我實現。不幸的是,這種和平與安寧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逐漸消失,反過來又破壞了人們心中的和平與安寧。人們拋棄了傳統的生活方式,開始投身于對物質豐富的追求。物化的心靈使人們與自然親密無間。更糟糕的是,人們不再向自然致敬;相反,他們覺得大自然可以為他們自己謀利,他們學會利用自然,這完全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疏離,其實是精神空虛的煎熬。
三、構建和諧自然的理想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為了抵消工業化的破壞性影響,提出了回歸自然的思想。大自然可以發揮它的力量,讓自然的聲音通過大洪水或紅色深淵被聽到,用自然的陽光和人類的勞動修復被破壞的部分。大洪水的設計是為了解決工業社會的問題。麥琪在弗洛斯號上劃船營救弟弟,可以理解為在工業化的影響侵蝕著每個人的生活時,拯救人類靈魂的想象。雖然她沒能救回湯姆,他們都在洪水中失去了生命,但他們在洪水中覺悟了。只有回歸自然,保留童年的記憶,才能化解兄妹之間的誤會。
通過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發現艾略特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和諧發展共同構建和諧家園的潛在希望。自然、社會、人類這三個方面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只有當整個生態處于平衡狀態時,我們人類才能安全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艾略特眼中的自然代表著和諧與自由。她認為自然有對人類最純潔、最神圣的道德影響。大自然對她來說是充滿人性的溫馨港灣,是人們精神健康和真情實感的源泉。
現代文明生活人類被強烈的欲望和物質主義所驅使,出現了許多生態問題。然而,在150多年前,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表達了大自然凈化價值、回歸自然、回歸童年的生態意識,也暗示了她希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構建和諧家園。艾略特提出的治愈自然危機和人類精神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歸自然,讓自然幫助人類恢復愛與同情的能力。艾略特試圖通過對自然的歌唱重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揭示自然的真實價值、自然的美麗與活力、自然的智慧與啟示。我們應該學習艾略特,挖掘其作品的深刻內涵,培養我們的生態意識。
參考文獻
[1]蔡笑穎. 對《船訊》中都市人的精神生態解讀[J]. 劍南文學,2012( 5) : 32 - 34.
[2]丁光. 解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喬治·愛略特對工業革命的反思[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8) : 40 - 43.
[3]喬治·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 伍厚愷,譯.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4]蘇玉霞.構建一個和諧的生態家園一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生態解讀.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10,1-48. [5]王諾. 歐美生態文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尹成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社會生態意義.《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6.
[7]周曉紅.《佛洛斯河磨坊》中瑪姬的精神生態解析[J]. 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4) : 113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