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提·木哈西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與地區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的愈演愈烈,由于工業或農業生產活動中長期不合理的施用模式以及日常生活垃圾的日益積累,人們生活環境的周邊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土壤質量的好壞人類生存基本生態系統的重要環境因素,可持續發展的土壤環境也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對受污染的土壤進行合理分析制定效治理修復對策,提高土地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達到人類未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對策
引言:
土壤資源是當今人類社會不可缺少、難以再生的重要物質資源。現階段,在愈漸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的推動下,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和修復對策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得以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但由于國內土壤修復相對而言起步較晚,還欠缺著在一定程度上理論和技術研究問題,以及發展目標并不是十分明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實現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前景與綠色發展目標,需合理利用、管控受污染地塊,使其得到有效治理修復,是現階段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
1土壤污染的現狀與類型
1.1有機污染
受不同地區產業特點及結構布局的不同影響,我國土地污染類型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工業聚集區大多為重金屬污染或有機物污染,主要由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石油、合成洗滌劑、苯并芘、污水污泥等帶來的有害微生物造成,因其農藥的過度使用,工廠廢棄物的殘留,城市垃圾的堆放以及其他多種因素,有機污染具有揮發性、半揮發性、蓄積性等特點,嚴重污染土壤,破壞農作物的收成質量,造成了對人體健康的極大威脅。
1.2無機污染
有機化合物可通過自然界本身強大的降解、凈化能力使其危害性降低亦或是解除,而無機污染物其構成主要包括汞、鉻、鎘、砷、鋅、硒、氟等復合污染物質,具有降解難度高、滯留時間長、移動性較差等特點,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農業化肥的過量使用,工廠污水的大量灌溉與廢棄物的不合理排放等,已對土壤造成了極大面積的污染問題。
1.3放射性元素污染
放射性元素污染主要以的90鍶和137銫等放射性元素構成,基本存在于核原料開采以及發生過核爆炸事故的地區,其主要來源為受污染的沉降物,以及各種工廠過量排放的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廢水、廢渣、廢氣等因素,隨著地表徑流的一步步擴散開始污染至土壤。放射性元素污染極難消除,現階段唯一的方法只能等其元素自身衰變。放射性元素若進入食物鏈將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不良影響,如氡子體的輻射誘發造成的肺癌等疾病,每年都會出現數萬例。
1.4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其來源主要是未經適當處理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病畜尸體等因素,其帶來的病原體與帶病有害生物種群侵入土壤進行大量繁殖增生,極容易造成土壤污染與生物疾病的大量廣泛傳播,破壞生態平衡,不僅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還對動植物以及人體的健康生態系統構成極大危害。
2土壤污染的修復技術類型
2.1物理修復技術
(1)熱處理技術
熱處理技術是相對來說較為簡易的技術操作,分為兩種操作模式,一種是低溫操作,另一種是與之對應的高溫操作,通過熱量交換對土壤污染物質和介質一同加熱,借助加熱過后的揮發作用達到有效分離有機污染物的目的。目前在工廠附近的修復治理中被廣泛使用,對易揮發成分和半揮發成分的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較為明顯,不適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
2.2化學修復技術
(1)固化
為扼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大規模擴散遷移,將含有重金屬的污染土壤固化劑按照比例進行混合,熟化后形成的固體混合物滲透性較低,得以有效隔離土壤中污染物與外界環境的解除影響,將其固封在固化物中,降低土壤污染物的移動性。
(2)穩定化
為改變土壤中重金屬的形態或價態,在土壤中加入合理有效的化學物質,將污染物轉化為遷移能力較差,更不易溶解亦或是毒性較小的形態來實現其穩定性。
(3)萃取法
根據相似相溶原理,使用有機溶劑對石油造成的土壤污染中的原油進行萃取提煉再進行有效分離,回收原油用于回煉,分離的溶劑也可循環投入使用。
(4)淋洗法
土壤淋洗技術主要采用一些絡合劑、氧化劑等化學劑為淋洗劑,利用水壓將清洗液逐步注入到污染土壤中并提取污染液體,將其有效分離。進行土壤淋洗時,要充分考慮到淋洗劑對土壤結構造成的多種影響,以免淋洗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導致土壤二次污染。
2.3生物修復技術
(1)微生物修復
以微生物為主體,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對污染物具有沉淀、吸收、氧化還原的作用,來降低土壤對污染物的吸收,降解有機復合物,修復被污染的土壤。
(2)植物修復
分為植物提取、揮發、穩定、降解四個類型,利用富集重金屬的植物的吸收、轉化功能有效清除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從而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
(3)動物修復
通過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動物群來吸收、轉化和分解土壤污染物,如飼養蚯蚓、線蟲等生物,從而促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提高土壤肥力。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后遺癥成為了我國現階段的一項重要問題。土壤污染便是其中的重要典型案例,以其累積性、滯后性與隱蔽性引起相關部門及社會公眾的高度重視與警覺。土壤問題已阻礙了社會正常發展與相關生態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強土壤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開凌 , 李清 , 黃智剛 . 關于廣西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對策的思考 [J]. 吉林農業 ,2019,453(12):74-75.
[2]劉洪超,魏學華,何廣宇.我國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發展現狀及選擇策略[J].環境與發展,2018,30(0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