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輝
摘要:在黨的十八大的報告之中,中央提出“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在實現了全面脫貧攻堅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投資,廣大農村大有所為。在加強鄉村經濟建設的基礎之上,我們必須也應該要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于促進鄉村文化自信、鄉村全方位振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重新認識鄉村振興與文化治理現代化之間的價值耦合關系,可以發現文化治理構成了鄉村振興的重要面向,鄉村振興本身也隱含著探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淵源和政策脈絡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建設;文化自信
鄉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定貫徹實施的戰略之一。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良好的鄉村文化、文明的鄉風不僅能夠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消解農民的精神貧困,而且能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明風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將文化建設納入新時代鄉村建設藍圖之中,把握鄉村振興視閾下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意蘊客觀分析我國目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現實困境,積極探求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事關如何消解城鄉發展二元結構、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課題。
一、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文化傳承主體斷檔
我國歷經幾千年不衰的鄉村文化,其主要原因是以家族、家庭為載體的組織穩定、以緣關系為紐帶的合作穩定、以地緣關系為平臺的居住穩定、鄉村就業為生存保障的產業穩定四者有機結合、相互協調、相互平衡的結果。隨著我國的農村家庭規模逐步縮小,單個家庭人口數量減少,特別是隨著家庭成員就業渠道多樣化、就業地點分散化,居住地點動態化,家庭關系日益疏淡,家族情感日漸淡薄,血緣合作逐漸趨利。農村家庭細化,家庭倫理觀念改變,特別是家族繁衍意識逐漸弱化,不僅導致了親情與家庭家族觀念的部分缺失,也帶來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缺乏,傳承人員缺位,斷層、失傳現象十分普遍。土地承包經營、農業投入無法形成可以直接轉讓交易的商業資產等現實問題,導致以農場為交易對象的農業生產經營交易、轉讓和主體轉換等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更是帶來了鄉村文化傳承特別是農耕文化傳承的主體缺位問題。
(二)鄉村農耕文化漸行漸遠
中華農耕文化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強調萬物和諧是自然界各物種和睦共存最美結構、最佳形式?,F代農機裝備持續創新、迅猛發展、普遍應用背景下,傳統農耕工具和農耕技術逐步退出鄉村農作領域,多數傳統農耕技術依托的傳統農耕生態系統被替代或者被破壞。對農耕文化的認識日益片面,系統、全局的農耕文化生態系統意識缺乏,以農具代農耕文化的現象屢見不鮮。農耕文化中的許多重要元素,特別是集體主義思想、合作精神、養育理念,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而消失殆盡,小農戶特別是山區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在鄉村社會可獲得的種子、人力、畜力、肥力等要素組成的自我發展型農業支持系統,不復存在。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主體培育: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多元主體的參與
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是“人”,加強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參與,鼓勵農民、鄉賢、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之中。首先,基層政府和機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扶持,完善相關政策,發展文化產業與鄉村支柱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在鄉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農民返鄉就業。此外,要完善用人機制,借助 “選調生“、”三支一扶 “等國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補充鄉村文化建設的人才缺口。其次,發揮鄉賢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鄉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精英力量,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故土的有效載體,能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文明鄉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創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吸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其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履。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評選身邊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標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過榜樣激勵來感召、增強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加強村鎮之間文化聯系,結成文明共建幫扶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