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副教授/博士) 楊安玲(西南政法大學商學院 重慶 401120)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其中,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是一個重要基礎的問題,其主要研究如何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這更加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因此,國內外學者們主要從企業內部和外部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大量細致的研究。但遺憾的是,目前為止,這些研究大多數并沒有從整體統一視角判斷各因素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程度,從而無法判斷出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真正機理。
隨著利益相關者相關理論的發展,大量研究試圖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深入探討利益相關者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作用。但對于利益相關者是否、為何以及如何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有效影響并沒有達成一致,仍存在分歧?;诖耍疚膶⑦M一步從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兩個方面展開文獻梳理與述評,從而推動相關理論研究的擴展和發展,并為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現有文獻主要以傳統的制度理論、公司治理理論和現代企業理論等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然而,這些理論并沒有天然的聯系,這樣就沒有構建出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尋找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真正因素上未給出統一的理論支持和解釋。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們將利益相關者視角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研究相融合??梢哉f,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能夠為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研究提供一個全面和新穎的視角。
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表面上直接源于企業價值分配,但間接且最終源于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資源[1]??梢?,如果沒有資源投入是不可能形成企業社會責任。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各種影響因素就是源于或內生于利益相關者所提供的資源,這樣,利益相關者自然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的驅動主體和推動力量。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以資源投入為切入點,利益相關者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真正根源。
圖1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成過程圖
以上分析可知,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可以將各種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納入到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中進行系統分析,能夠挖掘出企業社會責任真正的形成機理。這時,我們將系統地探討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資源依賴理論等相關理論如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進而初步構建出分析框架(詳見下頁表1)。
表1 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形成比較早,Penrose從1959年就開始關注企業資源的重要性、異質性和作用[2]。Wernerfelt(1984)正式提出企業資源基礎這一概念,重點分析企業資源對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作用和影響[3]。在此基礎上,Barney(1991)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做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解釋,從企業資源角度對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與持續進行了深入分析,逐漸形成企業資源基礎理論[4]。因此,企業資源基礎理論認為,每個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直接決定了企業間異質性。由此可見,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強調了企業是由各種資源組成,而利益相關者正是企業資源的提供者,這樣,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并獲取更多的資源就必須要關注和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綜上所述,企業資源基礎理論能夠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為何會演變為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滿足問題,這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內容??傊?,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聯性,深化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理解。
近年來,眾多學者們不斷推動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觀點。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由一系列利益相關者所組成的[5-7],其基本觀點表明,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益相關者最大化;各利益相關者會具有企業所有權;利益相關者會承擔相應的企業風險;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成為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綜上分析,利益相關者理論特別關注了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恰恰會把企業利益與利益相關者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利益相關者是通過企業價值分配來實現自身的利益,這正是利益相關者參與和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具體工作的原因??傊?,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夠為利益相關者為何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提供理論支撐。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卻是稀缺的和關鍵的。通常情況下,利益相關者會為企業提供這些資源。因此,企業是依賴于利益相關者。也正是由于企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的依賴,使得利益相關者由此擁有影響或控制企業的權力[8],這種權力會使企業行為受到利益相關者的約束[9,10]。進一步來看,權力配置是圍繞著資源展開的,這樣,企業對利益相關者所提供資源的依賴程度直接決定著利益相關者的權力大小。在此基礎上,Freeman(1999)研究證實一個企業依賴某種資源越強,相應地,提供該資源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權力和影響力也就越大[11]??傊?,資源依賴理論能夠為利益相關者如何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提供理論基礎。
經過以上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主要都是研究企業、資源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重要性??梢?,這些理論在研究內容上高度的重合,只是在關注利益相關者特征方面有所不同,這樣,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這三個理論可謂相互聯系和影響,可以為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學者們進一步結合以上所闡述的三個理論實證探索利益相關者如何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其實證結果發現,這三個理論能夠解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現階段,已有實證研究主要從單一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和多元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兩方面進行探索。其分析路徑有兩條:一是關注某一利益相關者依據其所投入資源直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二是關注多元利益相關者通過參與公司治理間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實證研究是一個復雜工作,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是不同的,這時,學者們首先從單一利益相關者入手,探討每一類利益相關者是否、如何利用其擁有資源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明確單一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作用機理。
1.股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股東可以分為大股東和中小股東,兩者對企業作用卻有顯著差異,大股東會具有控制和管理企業的動力和能力,而中小股東采取“搭便車”行為,不會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因此,學者們主要從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大股東性質兩方面探討大股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在大股東持股比例方面,其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正面作用。La Port等(1998)實證研究認為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其越減少了管理者機會主義行為[12]。Hillman和Keim(2001)進一步研究發現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其與企業利益越一致,這會更加有助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13]。二是負面作用。Walls等(2012)研究認為大股東會利用控制權侵占企業資源,并采取掩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方式來減少其風險[14]。在大股東性質方面,由于我國特殊國情,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比如,辛杰(2008)研究表明不同性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不同的動機[15]。在此基礎上,崔新健和張天橋(2008)研究發現外資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方面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好[16]。
2.債權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作為債務資本的提供者,債權人在企業社會責任中能發揮多大作用,取決于其所投入債務資本所占比例。這樣,學者們運用資產負債率來衡量債權人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作用。Orlitzky和Benjamin(2001)[17]以及楊忠智和喬印虎(2013)[18]研究認為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將面臨著更大的財務風險,因而,債權人對企業的關注會更強烈,其會通過市場和法律途徑來間接影響企業經營行為,有效抑制大股東或管理層的侵占行為。然而,Mitchell等(1997)實證研究卻發現,債權人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高,意味著企業股本將集中過度,這將直接阻礙企業社會責任履行[8]。Eng和Mark(2003)進一步研究認為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高,其破產可能性就越大,進而降低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19]。
3.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政府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制度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而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往往處于特定的制度環境中,其行為必然會受到政府的影響。這樣,學者們通常從制度角度來研究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Brickson(2007)[20]已經實證證明政府通過制度手段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Zizzo和 Fleming(2011)[21]研究表明,法律制度完善程度與企業社會責任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此外,Campbell(2006)進一步研究發現由于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政府將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進行有效監管[22]。在我國,制度環境最主要特征為政府干預嚴重。因此,我國學者針對這一內容展開了深入研究,如姚海琳等(2012)[23]和周中勝等(2012)[24]實證研究發現過多的政府干預市場會弱化市場機制的作用,這會影響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4.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員工是通過其所提供人力資本對企業產生影響,其主要包括管理者和普通員工,兩者在工作方式、報酬和貢獻等方面有著顯著差別。學者們重點研究管理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這些研究都是基于廣義視角將董事納入到管理者當中,從董事和高管兩方面展開細致地探討。其中,大多數學者們主要研究董事會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具體而言,Jensen(1993)基于董事會規模角度研究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董事投機行為可能性越高,進而減少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效率[25]。同時,一些學者具體從董事會多元化角度來探討,比如,Fauver和Fuerst(2006)實證研究表明員工代表加入到企業董事會可以保證企業社會責任實現[26]。Nielsen和Huse(2010)研究發現,女性董事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正向影響[27]。此外,一些學者從董事長與CEO兩職分離視角展開研究,比如,Ntim和Soobaroyen(2013)研究認為董事長兼任CEO必將會弱化董事對經理層的監督,這不利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28]。還有一些學者會重點研究獨立董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例如,Cheng和Courtenay(2006)采用獨立董事比例來衡量董事會獨立性和董事會治理水平,進而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產生正向作用[29]。在高管特征方面,學者們主要從高管的理性人特征、高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以及高管的非理性因素特征等視角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問題[30-32]。而我國學者在研究管理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進行了一些積極探索,但基本上都是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從董事特征和高管特征兩方面展開深入研究。有些國內學者會得到與國外學者類似的研究結果,也有的國內學者會得出相反的結果,這可能與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以及我國特殊國情有關。但與此同時,我國學者會基于我國特殊制度,開始創新性關注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變量(例如高管政治聯系等),以豐富相關研究。
5.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消費者是企業價值實現的源泉和載體,其通過提供市場資本會對企業產生重要影響。這樣,Golob和Bartlettb(2007)研究發現消費者會給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帶來市場壓力[33]。Campbell(2007)具體指出,企業所處市場環境越差,企業更可能降低企業社會責任投入[34]。Shamsie(2010)進一步實證研究認為企業就會以發達消費者市場為中介,通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來取得競爭優勢[35]。此外,Sen(2006)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可以通過發達消費者市場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聲譽[36]。而現階段,根據我國特殊國情情況,還需要發揮消費者市場機制的作用。石軍偉等(2009)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向消費者傳遞積極的信息,進而擁有企業聲譽,從而獲取競爭優勢[37]。肖紅軍等(2010)研究發現消費者市場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產生激勵效應[38]。
在現有文獻中,多元利益相關者直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兩者都是多維變量,這會給實證研究統計模型建立帶來較大的困難。這樣,已有研究主要是關注多元利益相關者通過參與公司治理間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紤]到企業規模和企業價值是多元利益相關者治理效果,因此,國內外學者們主要在企業規模和企業價值雙重路徑下展開具體分析,間接證明出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
1.在企業規模路徑下多元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從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來看,企業規模大小與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資源密切相關,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結果,正是在這一邏輯分析下,企業規模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從利益相關者壓力角度來看,Lepoutre和Heene(2006)研究認為,大型企業會受到利益相關者更多的關注和期望[39]。另一方面,從資源利用角度,Cowen等(1987)研究表明大型企業會從利益相關者獲得更多的資源,進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40]。沈洪濤(2007)[41]以及郭毅等(2013)[42]研究發現大型企業有動力和實力建立起標準化和制度化的利益相關者治理結構,會更加注重企業形象,因而,其更愿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綜上所述,這些實證研究驗證出多元利益相關者會通過改變企業規模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
2.在企業價值路徑下多元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現有研究主要證明了企業價值創造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正面影響。這主要依據資源依賴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是需要企業付出相應的代價和成本,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在利益相關者所投入資源基礎上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才能有足夠實力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Roberts(1992)[43]進一步研究認為,從企業資源基礎理論視角來看,資源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基礎和源泉,而這些資源正是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在此基礎上,Hooghiemstra(2000)研究表明創造價值越高的企業會披露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其目的是彰顯其良好形象,得到利益相關者支持和回報,從而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44]。
綜上所述,這些實證研究恰恰表明,企業社會責任是要在價值創造基礎上才能實現,其形成來源于利益相關者所投入的資源,這正好驗證出多元利益相關者通過創造企業價值間接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
長期以來,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一直備受學者們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為國內外學者開展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全面回顧了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文獻,總體而言,相關研究仍處于在起步階段,目前主要還存在諸多不足。具體而言,第一,盡管學者們應用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展開深入分析,能夠梳理出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后果。然而,這些理論還是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利益相關者框架體系將各種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納入其中。第二,學者們大多實證研究關注某一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而很少關注多元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即使關注,重點分析了間接效應,忽略了直接效應。同時,這些實證研究較少涉及作用機制和傳導機制等分析。第三,現有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傳統的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分析,這只能簡單回答利益相關者是否、如何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無法比較出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程度。
基于此,我們可以考慮在如下幾個方面展開進一步研究。
第一,完善和補充相關理論基礎。如何基于利益相關者框架展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分析的相關理論基礎仍然略顯薄弱。圍繞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具體關系,利益相關者如何通過中介因素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等問題,下一步可以考慮從契約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和產權理論等視角挖掘和完善相關理論支持。
第二,進一步明晰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因果關系。在自變量方面,大多數研究關注利益相關者因擁有稀缺資源而具有權力特征等變量,而這些研究應該更加關注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或者心理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在調節變量方面,需要關注一些多層面的情境變量,例如組織內部層面的企業決策特征因素、組織層面的行業特征因素以及外部宏觀層面的國家制度背景因素。在中介變量方面,除了繼續關注內部公司治理變量的中介作用外,還應進一步挖掘涉及企業外部環境的中介變量。
第三,進一步拓展研究方法。首先,應該運用更加高級統計分析方法,建立相應直接效應模型和影響因素測量模型,這為我們打開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黑箱”和揭示出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機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其次,應該注重應用博弈論分析方法,現有理論分析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是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結果。然而,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沖突和矛盾,這時,未來研究就需要在實證分析中應用博弈論分析方法,重點探討如何平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之達到合作穩定狀態,描繪出利益相關者之間共同耦合效應,從而共同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實現。
第四,開展比較和動態研究?;诶嫦嚓P者視角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問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將各影響因素納入到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對各種因素影響程度進行比較,以便判斷出真正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只關注利益相關者是否、如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未來研究應該進一步比較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大小,找出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利益相關者,從而挖掘出企業社會責任真正的形成機理。此外,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和影響大小是動態的,是隨著外部因素或者內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樣,未來研究還需從動態視角來分析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從而使得研究結論更加準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