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朱吉玉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生存危機為全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大課,也凸顯出高校生命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學生存在虛度生命、漠視生命乃至放棄生命的問題,探討后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意義重大。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要結合現狀和問題,通過家校合力做好常態化生命教育、完善和規范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將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巧用抗疫鮮活素材等方式開展生命教育。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4
新冠肺炎疫情給個體生存帶來嚴峻挑戰,每日刷新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觸動著每個人的心,這場生存危機凸顯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防“疫”的基本常識,更要深入思考自身價值的實現,在感知生命寶貴的同時,努力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本文在遵循生命教育內在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探討后疫情時代高校生命教育的實施。
1 后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1 后疫情時代的需求
疫情期間,恐慌、擔憂、憤怒、無助等負面情緒的不斷傳播累積,激發了人們內心對死亡的焦慮,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長期居家防控、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人際交往網絡化等,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挑戰,不僅暴露一些學生自制力較差的問題,也引發部分學生對生命的恐慌和對未來的焦慮。因校園欺凌、自殺或他殺等過激行為造成的悲劇頻頻發生,給家庭帶來毀滅性的傷痛,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急需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科學的解決。
1.2 年齡特征的實際需求
隨著“00”后步入大學,學業障礙、人際交往障礙、情感受挫等心理健康問題愈加凸顯,他們或缺乏人生目標,生活無動力;或虛度人生,忽視生命的意義;或只懂得接納社會的給予,淡漠生命的責任。大學生處在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關鍵期,“追求自由與個性,沉迷網絡與游戲”已成為部分大學生的標簽,網絡上各類負面報道顛覆著他們的三觀,與現實社會的脫節也使得其在遇到求助時表現出遲疑,甚至冷漠、麻痹。迫切需要通過系統全面的生命教育,提升其應對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技能,端正其面對機遇與挑戰的生活態度、增強其化解困難與挫折的生活勇氣。
1.3 高校教育的職責所在
隨著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工作持續加強,而生命意義感的缺失也是導致心理危機增多的重要因素。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責任且有機會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在關注專業知識的同時,教育大學生正確應對挫折,增強生命的韌性,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生命,樹立遠大目標,不斷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無限的創造,為民族復興貢獻個人生命的價值。
2 后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2.1 從個體內部看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2.1.1 生與死的認知薄弱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忌諱談論死亡這一話題,各個層面的教育都比較忽視死亡教育,這導致大學生對死亡的理解和認知較為片面,當遭遇親朋好友死亡的情況時,心理上無法承受、行動上無以應對,只會恐懼和悲傷,事實上只有敬畏死亡方能珍惜生命。
2.1.2 抗挫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大學生處于17~25周歲年齡段,從法律的角度看此時的大學生雖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遇事易沖動,他們背負著家庭的希望,學業和就業上的競爭與壓力也更大。在社會自媒體與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下,負面信息傳播迅速,抖音、熱搜、快手等平臺中出現的負面報道,時刻考驗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懷疑,遇事容易行為過激傷人傷己。
2.1.3 生活態度不夠積極
當代大學生普遍人生目標不明確、人生信念過于現實,對個體需要承擔的社會角色和責任等很少深入思考,無法自覺做到提升自我。由于時間管理能力的欠缺,多數同學存在焦慮、迷茫等負面情緒,無法合理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大學時間。一些大學生想方設法地逃課曠課,或在課堂上玩游戲、戴耳機、看熱點、刷抖音,下課時窩在宿舍睡覺、追劇或熬夜打游戲,學習上僅限于維持出勤率、湊夠學分數、混到畢業證,不懂得珍惜時間學習提升,于是空虛、迷茫、無聊的虛度生命,更甚者輕視生命(如自殺、他殺),缺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1.4 生命價值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家長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教育,孩子從小缺乏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沒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進入大學后,脫離了家長的監督束縛,部分大學生在物質享受中現實而膚淺,一味索取而不去付出和創造價值,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疫情中涌現出的逆行者用英勇忘我的實際行動為他們補上一課,催發著高校教育者深刻思考如何引導大學生更好地將個人生命價值與社會相聯系、關注社會問題、服務社會生活與實踐。
2.2 從外部環境看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2.2.1 生命教育的意識淡、理念薄
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未開設生命教育的專門課程,更沒有專門進行過死亡教育,死亡作為生命歷程中的必經過程,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主要以高校輔導員為主體來進行生命教育,以強調遵循普遍的規范原則為主,往往造成知識的單向灌輸,忽略大學生個體的生命認知與體驗,無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總體上缺乏人文氣息,沒有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忽視生命內涵的人文教育,雖然教學生“何以為生”,卻鮮有引導其思考“為何而生”,存在“功利化”傾向。
2.2.2 生命教育的起步晚、體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