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安華學校 劉曉溪
引導孩子愛護身體,第一是基于自主交往訓練法的認識。自主交往訓練法主要是從滿足孤獨癥孩子的需要出發,滿足了其需要,孩子情緒就會穩定;情緒穩定了,孩子就會主動關注外界。因而教師要引導孩子從關注外在的動作、聲音、表情轉變到關注內在的意圖,隨后建立內在和外在的聯系(想象),這時孤獨癥孩子會越來越多地理解別人,逐漸主動地與人交往,同時開始自我接納。
第二是基于情緒調整的認識。通過身體運動、心理撫慰等手段使孤獨癥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控制,使情緒體驗能在生理活動(如呼吸、心跳等)、主觀體驗和表情變化等方面發生一定的積極改變。
第三是基于相互關注的認識。學生身心舒服了或對環境熟悉沒有緊張感以后就會對外界產生興趣,對自身的反應進行重新加工。如果此時依舊感覺舒服,感到安全,會進一步產生親近感,有了進一步互動的主張。但此階段開始關注外界了,要求和疑惑同時增多,要東西、提條件、纏人或黏人感劇增。
我校從2012年開始以“個別化教育”為教育理念核心,啟動第二輪課程改革。學校注重科研引領,堅持滿足特殊需要、提升生活品質的教育宗旨和尊重生命、提升品質、營造和諧的辦學理念,圍繞做人有道德、生活有品質、社會能參與、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公民這一課程目標,積極探索構建了滿足個別化需要的綜合課程模式。學校的核心課程尤其注重課程的綜合化,將生活適應、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勞動技能、繪畫與手工、唱游與律動、運動與保健通過主題設計進行目標和內容的綜合,并在原有主題教學網絡基礎上按照國家新頒布的課程標準進行修訂,突出知識的系統化。學校的課程實施堅持“兩個統領”策略,即以主題教學網絡統領學科教學目標和內容、以項目式學習統領學習內容。在課程的實施上實施“四個支撐”策略:一是個別化,一人一案,力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育需要;二是結構化,一室一樣,努力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多元教育環境;三是體系化,追求全員康復,構建七大康復體系;四是協作化,推動全體任課教師、家長、生活教師等共同協作,確保一致有效地落實活動目標。同時,努力完善課程管理與評價,完善機制,全程監督,及時反思,通過及時反饋調控檢驗教學質量。通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學校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獨立性得到顯著提升;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和支持度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在課程建設中得到提升。
2020年11月,在“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下,設計進行了“保護身體”這一主題內容,在次主題下開展“保護小手”課程。
本班共有9名學生,學生年齡均處于8~10歲之間,其中3名學生能夠區分一般圖形與漢字,有書寫漢字的能力,能用筆描寫常用漢字。3名學生能夠聽懂常用詞語、區分一般圖形與漢字、但注意力僅維持3~5秒。3名學生在情緒穩定下能聽懂常用詞語,情緒穩定下注意力維持較短、不認識圖片。但班中有學生存在明顯的自我刺激行為,喜歡咬手,并因為手部皸裂而引起情緒問題。
結合本節課,9名學生均認識到要保護手;1名學生知道涂抹護手霜,但并不了解涂抹護手霜的原因,另外8名學生不認識護手霜也并不知道要涂抹護手霜保護手。

表一
第一,實施效果。為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教師結合日常學生表現及家長訪談,決定本節課采用情景劇的方式引出主題。低年級學生普遍喜歡較為浮夸的視覺沖擊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及口語,所以本節課教師動作、言語、角色扮演貫穿始終。同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和實施,課程中采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和視頻演示等方式,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特殊需求,為學生制定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在細致的教學環節中能夠一點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本節課每個學生的目標。
第二,反思。從本次班會課程的順利進行可以得出,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班會對于培智學校學生非常重要。不僅僅是節日的教育,學習心理以及身體健康對于培智學校低年級學生更為重要,我們要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愛的教育。同時要改變班會過程設計,改變之前流水賬式的形式設計,要把一節班會的教育過程,變成慢慢啟迪、學生主動改變自己心理變化的過程。對于普通孩子有難度,對于特殊孩子來說,這樣的設計可謂是難上加難,我們要慢慢探索多多嘗試。
總之,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我們更要積極思考,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開展班會課程,針對班級學生學情加入視頻、歌曲、故事、漫畫、小品、照片,同時利用情景再現式、角色扮演式、游戲互動式、情感體驗式來使得一節課更加飽滿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