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峰
【摘要】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在該階段展開教學活動時,不單單要重視學生知識理論建構,還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培養,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聯系知識理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可幫助學生以科學觀、探索觀、實用觀看待生活問題、自然規律、課堂知識,因此,推動初中勞動技術教學的生活化存在現實作用。
【關鍵詞】勞動技術? 生活問題? 課堂知識?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118-02
生活化教學既是生活知識、生活觀、生活環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的過程,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知識具有現實實用價值、功能、作用的過程,從勞動技術教學來看,勞動技術課程設置目的除了幫助學生養成勞動意識、習慣外,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技術,并能簡單地處理生活中的難題,因而,開展勞動技術教學時,應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現實生活視角,思考勞動技術教學途徑及質量保障措施,可有效增強勞動技術教學課程的現實功能作用。
一、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教學途徑
推動勞動技術教學生活化時,可以介于生活視角思考勞動技術教學課程改進方向,生活化視角可以是生活知識、生活觀、生活環境等,勞動技術課程優化方向可以是課程內容、手段及作業布置、質量檢驗等。
(一)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課程內容優化
從生活知識的角度來看,教師在開展設計課程內容時,可以結合生活常識,或學生在生活時常接觸到的事物,調整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有機串聯生活知識及課程知識;從生活觀的角度來看,生活觀是對勞動行為、社會交際、自我認知及評價等的綜合體現,設計課程內容時,可以穿插生活哲理,鼓勵學生積極處事, 并從生活行為中發現自我,積極進行自我價值實現;從生活環境的角度來看,生活環境與課堂環境的差異是生活環境具有生活氣息,學生能從生活環境中放松自我,因而在設置課程內容時,可以盡可能地運用生活性語言,消除師生隔閡及課堂環境中的枯燥乏味。
(二)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教學手段優化
介于生活化視角下的勞動技術教學手段,可以從主體性、實踐教學、探索激勵法的角度,推動勞動技術教學課程生活化。從主體性的視角來看,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的差異除了生活氣息外,還體現在主體性上,學生是生活的主人,卻不能左右課程流程,因而在參與課程活動時,往往缺乏參與動力。對于教師而言,應當重視學生在勞動技術課程中的主體性,除了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做手工外,還要通過一系列輔助手段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參與生活的過程,也是多方思維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處理各類生活難題的過程中,生活技能得到鍛煉。鑒于此,還可以綜合運用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在勞動技術領域中的行為能力;從探索激勵法的角度來看,現實生活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充滿未知的秘密,學生如果產生探索欲望,往往具有較高的參與興趣、動力,因而在展開勞動技術課程時,同樣可以依托探索激勵法,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1]。
(三)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作業布置優化
作業布置是聯系學生生活與課程活動的重要媒介,因而推動勞動技術課程生活化時,結合現實生活布置作業便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布置作業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固定式題目或開放式題目,從固定式的題目來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若作業布置大方向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就可以設置固定題目,有針對性地增強作業布置與勞動技術課程生活化的關聯度;從開放式題目的角度來看,若作業布置大方向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則應當在作業布置時,增強作業題目的開放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勞動技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既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勞動技術,又增強學生對勞動技術學習的主動性。
(四)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質量檢驗優化
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質量檢驗可劃分為課程教學質量檢驗及課后作業質量評價,分析檢驗結果,并優化勞動技術課程,可以較好地增強勞動技術課程教學質量。從課堂教學質量檢驗的角度來看,檢驗課堂教學質量,可以幫助教師認知自身的教學能力,以及某種教學方案是否適宜于學生個性。鑒于此,可以結合學生個性,并改善教師教學能力,優化勞動技術課程教學質量。從課后作業質量評價的角度來看,對于初中生來說,課后作業質量評價不應局限于作業本身,教師還應當重視學生參與體驗,學生能從完成作業過程中,獲得真實性的參與體驗,應當被列入質量評價范疇內。
二、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一)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課程內容優化措施
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課程內容優化措施包括生活知識應用、生活觀滲透、生活環境塑造等。從生活知識應用的角度來看,勞動技術涉及到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可以依托生活常識,引導學生發現其內在邏輯,從而完成勞動技術課程中的某一知識點,該方法貼合學生生活,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的現象作為例子,用以佐證某一知識理論,具體的例子可以將深奧的知識理論淺顯化,降低學生學習壓力。從生活觀滲透的角度來看,教師設計課程內容時,可以結合做手工、回答問題、分析問題等,鼓勵學生自發增強專注力及手工操作能力,課堂積極回答問題,遭遇疑難問題時多動腦思考,以此將行為處事的哲理運用于學生學習能力增強上。從生活環境塑造的角度來看,師生隔閡對學生課堂參與體驗產生負面影響,推動課堂教學環境生活化的背景下,教師應當注重自身形象改善,組織教學語言,制作PPT課件時,盡可能展現平易近人的一面,以此消除師生隔閡造成的學生課堂參與體驗差問題[2]。
例如浙教版七年級勞動與技術《手工制作》中,教師以設計與制作為主題,將生活化視角下的課程內容優化,可先在生活知識方面,引導學生思考老虎的形象,并設計“形象描述”流程,學生通過發散思維,積極回憶,可以較快地建構“形象”,方便學生做手工時,能依托“形象”,快速完成好手工制作。滲透生活觀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手工作品當作長期保留的物品,從而認真、專注地進行剪紙、娃娃制作過程,在“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生活態度的滲透下,學生學習專注度、認真度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塑造生活化的課堂環境時,教師可以在制作PPT課件時,多運用圖片、視頻展現形象,同時善于運用詼諧、輕松的語言描述形象,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度,而且可以避免教師刻板描述老虎形象,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
(二)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教學手段優化措施
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教學手段優化措施主要包括主體性、實踐教學、探索激勵法。從主體性的角度來看,教師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價值,就可以在重視學生課堂參與度及學生主動支配環節下,增強學生課堂參與體驗,其中課堂參與度可以透過巡邏、提問、氣氛活躍、興趣激發等措施,迫使或吸引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支配環節是教師在規劃課程流程時,留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一般學生可支配時間越多,學生主體性地位越能得到彰顯,可在權衡課堂教學質量下,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主體性地位得到體現。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教學是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行為能力增強的形式,充分體現勞動技術課程生活化特點,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內容,針對實踐對象進行知識淺析,確保學生充分理解后,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教學,可以在降低實踐難度下,幫助學生形成實踐信心、興趣。從探索激勵法的角度來看,探索激勵法是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并將其轉化為知識學習、技能熟練的動力,從而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探索欲望可以通過個性、興趣偏好等激發,學生個性主要是競爭意識、自我表現欲、合作意識等,興趣偏好可以是動漫等[3]。
仍舊以《手工制作》為例子,展開教學活動時,若能重視學生主體性,就可以通過巡邏形式,走下講臺,到課堂參與度低的學生旁邊,迫使此類學生自發糾正自身行為。也可以通過氛圍活躍形式,在學生普遍精神疲憊時,根據待制作的對象,向學生播放相關的短片,消除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同時,激發學生課堂參與興趣,以此通過環境誘導形式,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若能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實踐教學,就可以通過短片形式描述完制作對象后,淺析剪紙技巧、方式,或娃娃制作技巧、方式等,隨之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在保障課堂教學效力的同時,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手工制作過程中,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若能在教學活動中重視探索激勵法,就可以在展開教學時,鼓勵學生創新手工制作方式,學生能在剪紙、做娃娃等制作方式之外,使用其他類型的制作方式完成課題,在此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凝聚成就感。對其他類型制作方式的探索,可通過比賽形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另辟蹊徑進行手工制作。
(三)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作業布置優化措施
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作業布置優化措施主要可以劃分為固定式題目作業布置、開放式題目作業布置。從固定式題目作業布置來看,固定式題目是為確保作業布置質量可控,以此為基礎,后期進行質量檢驗時,也方便統一標準,降低作業檢查壓力,但不可忽視的是,推動勞動技術課程生活化時,應當注重題目本身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度,從而以生活化優勢,減弱學生對題目的抵觸心理,增強學生作業完成質量。從開放式題目來看,開放式題目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在自主命題、自主解題的過程中,學習主動性得到有效加強,學生也能從作業完成過程中,獲得較好的參與體驗。
例如以手工制作為例布置作業時,教師以大老虎為題,鼓勵學生制作老虎娃娃時,可以先評價老虎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程度,若學生具有充足的渠道,來近距離觀察老虎,或能從網絡中下載到有關老虎的圖片、視頻時,就可以用“老虎”作為題目,若老虎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程度偏低,學生不具有充足的渠道形成“老虎印象”,則可以在布置作業時,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制作對象,學生可以根據愛好選擇人物、花朵、足球等,在制作喜歡的事物中,鍛煉手工制作能力。
(四)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質量檢驗優化措施
介于生活化下的勞動技術質量檢驗主要包括課堂質量檢驗及課后作業檢驗。從課堂質量檢驗的角度來看,教師在進行課堂質量檢驗時,可以根據課堂抽檢情況、學生活躍程度、課堂氛圍塑造效果等,評估教學課程是否與準備階段中的預想情況相一致,若課堂抽檢情況、學生活躍程度、課堂氛圍塑造效果等,沒有達到預期,就要分析原因,觀察是不是教師本身教學能力不足,或者預先設置的教學方案與學生個性不相匹配,認識到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自我提高,并逐步增強教學能力,或者參考學生個性,重新編制教學方案。從課后作業質量評價來看,課后作業質量評價,教師重視學生體驗,可以在作業評價中,注重學生是否真實參與、是否取得進步、是否盡最大努力等方面的評估,以此可以較好地消除學生對勞動技術作業的抵觸心理。
例如教師通過課堂評價,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偏低,就要思索自身的教學語言組織效能,明確是不是教學語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要考慮是不是興趣激勵法不適宜學生個性,需要重新調整教學方案。鑒于此,可以在識別出勞動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下,有針對性地優化勞動技術課程。
綜上所述,推動勞動技術教學生活化時,可以介于生活視角思考勞動技術教學課程改進方向,勞動技術課程優化方向可以是課程內容、手段及作業布置、質量檢驗等,具體應用時,可以根據各個方向的特點,結合生活化優勢,探究學生主動參與及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學生學習興趣較高的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劉麗艷.初中勞動技術教學的生活化探討[J].考試周刊,2018(7):23.
[2]賀靜.淺談初中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生活化[J].新作文:教研,2018(12):248.
[3]馮國平.初中勞動技術教學的生活化探討[J].新課程(中學版), 2019(7):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