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要:目的:探討居家護理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從社區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診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抽取64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居家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居家護理尤為必要,可在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慢性病;老年;居家護理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極易患各種疾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生活質量每況愈下。與此同時,慢性疾病治愈困難,病程較長,有些患者喪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需要進行長期治療和康復訓練[1]。居家護理則是康復護理的延伸,對優化患者預后具有重大的意義。本研究探討居家護理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社區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診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抽取64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觀察組男22例,女10例;年齡66~85歲,平均年齡(71.04±3.11)歲。對照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2.21±4.5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出院前1天進行床邊教育,加強飲食及運動干預,囑咐患者科學服藥。觀察組實施居家護理模式。(1)成立居家護理干預小組。挑選專業技能強、臨床經驗豐富、責任意識強的醫生、護士組建居家護理干預小組,其中護士長要對小組工作進行統籌組織,開展針對性理論與技能培訓活動,強化小組整體專業水平。(2)建立患者檔案信息。了解患者病情,建立病歷檔案、病情追蹤報道卡,動態掌握患者病情。同時,立足于患者病情及認知水平,確定科學合理的居家護理方案。(3)干預計劃。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1~2個月開展上門隨訪,同時提供門診咨詢與指導,指導內容包括飲食、用藥、心理、病情監測、急救方法、康復期運動等,每周以微信為平臺,向患者定時推送藥物藥效、用藥注意事項、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基于患者康復所需,個性化推送康復小視頻,也可采取微信或電話的方式提醒與指導患者開展康復鍛煉,調動其鍛煉積極性。制定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內容包含慢性疾病知識、運動計劃、科學飲食、用藥安全等。
1.3 觀察指標
評定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選擇生活質量評分表(QOL),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錄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新時代醫學技術日益成熟,社會大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對預防保健、慢性疾病護理、老年護理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需構建支持聯系性護理機制,以迎合群眾對護理及醫療服務的真實所需。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出院后接受居家護理,接受專業、系統、針對性護理指導,不僅可強化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優化生活質量,避免患者疾病復發或加重,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居家護理還可降低家庭經濟負擔,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且可構建優質的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證實了居家護理的有效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值得注意的是,因地區及時間的限制,樣本量納入有限,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是否可在國內廣泛推廣運用,還需開展大樣本量研究與分析。
參考文獻
[1]敖慧.居家護理應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效果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6):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