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琦 周金娣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觀念、現代審美和現代的生活方式不斷沖擊著傳統文脈,優秀的傳統文化岌岌可危。同時,信息科技文明為傳統發展帶來了新工藝新運營和拓展的可能。作為嶺南傳統手工藝品,如今正面臨著發展瓶頸,以嶺南傳統手工藝品為研究對象,如何在當下快銷品盛行的時代中尋找出路,找到傳統與現代矛盾的關系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嶺南文化 手工藝 創新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優秀的傳統藝術世代承傳,生生不息。嶺南文化,其中又以嶺南傳統手工藝品深入人心,傳統手工藝品是嶺南文化的靜態文化,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曾經廣泛存在于人民大眾的生活當中,可稱為是民族的魂。民間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又是技術基因傳承的載體。而隨著互聯網-科技時代的社會進程加快,民間傳統手工藝逐漸沒落,甚至消逝于歷史長河中,這些珍貴的手工藝以及藝品需要新的煥活機遇。[1]
1 手工藝行業現狀與市場機會
據了解,廣東傳統嶺南文化盡管保持了開發、多元、兼容并蓄的特點,但我國民間手工藝品行業集中程度較低,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隨著行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行業兼并重組趨勢日益明顯,嶺南傳統手工藝品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有些甚至逐漸消亡。嶺南傳統手工藝品市場規模小,多數為個人手工坊,分布稀疏,困難企業多。相關技藝教育培訓主要采取的是大師培訓,以開設私人作坊為主,競爭營業方式非常的原始和初級,沒有大量資金投入,復制與擴展都非常艱難。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當代人普遍減少關注。[2]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文化商品、資本和服務市場都將進一步對外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和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轉折;政府也積極推動民間藝術文化行業走向國際,鼓勵民間藝術文化與著名商業中心合作;聯合各線城市設立民間藝術節;實施民間藝術品牌帶動戰略,推廣民間藝術內容等。嶺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中非遺資源存量最大、種類最豐、傳承最好、活態最優的區域,我們需牢牢把握當今市場帶來的優渥前景。
2 手工藝傳承與創新對策
2.1 打造嶺南特色文化身份,喚醒傳統手工藝
如何讓社會大眾在在斑斕五彩的信息時代中認識嶺南文化?國家文化宣傳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身份和優勢搭建與公眾交流平臺,結合大數據分析明確地區定位和受眾人群,建立起情感交互、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承的價值鏈,鑄就城市文化品牌,增強嶺南文化的影響力。[2]其次,地方政府還需要對承載手工藝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間進行更新。合理利用嶺南非遺,設立宣傳欄展示嶺南文化公益廣告,與人民大眾的主流文化與精神需求相呼應。
2.2 協調生產科技技術,加強與傳統手工技藝結合
傳統技藝生產與現代技術相比,無論是生產水平、生產效率、科技應用以標準層級化生產都有著諸多缺陷以及急需改進的地方。例如手工藝在有的地區因缺乏工具,手工藝者制作時間長、件數少、個人小本經營獲利少,生產不得當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等。[2]因此手工藝行業核心和本質就是進行生產的大膽創新,以現代技術作為依托建立全新的生產標準,利用規模化生產,將手藝的設計與制作中利用計算機3D打印噴作、建模類似技術在電腦里進行勾勒修改后再去進行部分和生產鏈制作;或者將流水線作業設計和制作相分離的方式,在保留最精益復雜的手工制作前提下,減少勞動力的損耗,鏈式高效代替中低難度的手工制作,提高安全性生產,將資源分解利用,做到排污減損的最優化。
2.3 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推動手工藝創新運營
廣州、深圳、珠海和港澳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水平較高,結合大灣區嶺南文化基因,將嶺南手工藝非遺納入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聯名當地百年聲譽品牌及中國古城,以“地域文創”主題相互打響品牌效應,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的改革優化。
2.4 響應傳承文化號召,建立文化保護區
響應國家對保護傳承嶺南文化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學習國外保護及借鑒文化發展精華之處,利用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條例,保護和促進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需加強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嶺南文化手工藝行業協會來拉進與大眾的聯系,持續做好嶺南非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利用工作,前期通過制作手工藝品制作體驗,喚起大眾學習興趣,后期完善地方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整治環境,開展 “文化+旅游”模式,合理規劃保護區的公共空間,建設“世界嶺南文化旅游體驗目的地”。
2.5 跟隨互聯網科技發展,提升自身能力
隨著“信息時代”到來,科技提升為傳統手工藝者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契機。人工智能優先,電商發展迅猛,科技人才激增,無疑不在告訴手藝者及相關企業需提升自身水平和運營能力。[2]嶺南文化手工藝行業協會在不破壞手工藝傳承下,可以建立傳統手工藝人工作室,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提供相關經濟支持,開設傳統手工藝興趣課程和實踐性活動,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內涵需求和緩解當今時代工業化生產帶來千篇一律的視覺疲勞。手工藝品企業時刻掌握潮流資訊,利用便捷的智能系統和物流運輸渠道開發和銷售衍生品。國家和政府可以借助高校優勢培養傳統手工藝創新型人才,利用高校豐富人才和科創資源肩負起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2]相關手工藝知名人士可與媒體公司合作,開展多元化網絡宣傳模式。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中國文化建設及文化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傳統技藝的社會趨勢。這必將有力地推動嶺南手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琳.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與創新[J].人文天下,2020(24):145-147.
[2] 李昊峰.基于“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手工藝活態傳承研究[D].河南大學,2015.
[3] 黃慧佳,程千曄.嶺南文化視角下手工藝非遺的活態傳承——基于廣州戲服制作技藝的調研分析[J].中國地名,2019(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