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福山



摘 要:本研究主要了解現階段初一學生同伴關系、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現狀,并深入探討初一學生的同伴關系、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方法:采用紙質問卷形式對福州某中學375名初一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發現: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同伴關系、自我概念三者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同伴關系和自我概念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初一學生 同伴關系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1 引言
初一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離開小學,剛剛步入中學大門,生理、心理發生著巨大變化。同時,學業、人際關系與家庭壓力也接踵而至,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從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學校的環境和教育深深的影響著青少年,而在學校中,青少年接觸的最多的就是同齡人。因此,同伴關系,作為人際關系的一部分也對青少年影響巨大。自我概念的匱乏則會減弱人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初中這個階段,是自我概念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自我概念成長的很快,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同學、或者說同伴對他們的影響也漸漸增大,這里面既可能產生好的影響,又可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研究中學生的自我概念、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對中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對象為福州某中學的初一學生,采用紙質問卷形式,采用多種方法分析樣本數據,包括問卷調查法、數據分析法、文獻研究法。總共發放問卷384份,實際回收384份,其中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回收率為97.65%。
2.2 研究工具
2.2.1 學生同伴關系量表
量表由Asher(1986)編寫的,學生同伴關系量表一共16題,量表為4級評分制,由1級“完全符合”到4級“完全不符合”,張亞莉在研究中將學生同伴關系量表分成三個維度,分別是:歡迎性、排斥性、孤獨性[1]。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較高,a的值在0.769-0.815之間,信度較好。
2.2.2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fitts在1964年編制此表。后來,林邦杰1980年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量表總分的分半信度是0.925~0.945(P<0.001),并且臺灣楊氏和郭氏自我概念量表與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存在相關,相關系數的范圍是是0.523~0.723,這說明本量表信效度比較高[2]。量表一共有十個因子,70個項目。
2.2.3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為了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王極盛教授編制此表[3]。量表一共60個項目,分成10個因子。癥狀分為五級,從輕到重分為沒有、輕度、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量表采用1~5級評分,同時還可以從總均分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各個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范圍位于0.765~0.873之間,這表現量表信效度良好。
2.3 問卷的實施與回收
本研究經由訓練過的心理學專業大學生擔任主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時間在七個班級整群抽取被試進行調查,所有問卷但是匿名的,整個施測保證施測過程的標準化。指導語統一,即發即收,去掉無效的問卷。
2.4 數據統計與分析
整理數據后,使用SPSS19.0進行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有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初一學生同伴關系現狀
通過對參與《學生同伴關系量表》測量的學生進行總體的統計,可以看出在某種層面上,初一學生的同伴關系自我評價是相對較高的(3.05±0.47)分。在歡迎性因子上總的平均分為3.02分,在不孤獨性的因子上平均分為3.10分,在不受排斥性的因子上平均分為3.02分。學生在三個因子和總分上均高于評分的絕對臨界值2.5分。
3.2 初一學生自我概念現狀,見表2
3.3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對心理健康做描述性統計分析,從總體狀況來看,心理健康總均分(2.31±0.72分)大于2,說明初一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從各維度來看,初一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維度(1.95±0.77分)上得分良好。其他維度得分偏高(2.13~2.75),見表3。
3.4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和同伴關系、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通過三個因素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心理健康水平和同伴關系相關顯著,是正相關(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同時,心理健康水平與自我概念也是顯著正相關,同伴關系與自我概念呈現顯著正相關。
4 討論
4.1 初一學生同伴關系、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現狀
在同伴關系總分上,平均數為3.05分,學生總分上高于評分的絕對臨界值2.5分,可以看出在某種層面上,學生的同伴關系自我評價是相對較高的。其中同伴關系總均分大于2.5的個體一共有320人,占總體人數的85.33%。同伴關系三維度:歡迎性、不孤獨性、不受排斥性均分也均大于理論中值2.5。本研究表明初一學生同伴關系狀況良好,同伴間有較高的接受度,同伴交往中孤獨、被排斥的情況較少,總體狀況良好。
通過對初一學生自我概念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初一學生總體自我概念比較積極,得分為3.65,高于評分的絕對臨界值3分。自我認同發展、家庭自我概念發展的最好,其次是道德自我概念,自我行動水平、心理自我概念比較消極。他們處于自我概念發展的高速時期,自我概念并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他人的影響。
從總體狀況來看,心理健康總均分大于2,說明初一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從各維度來看,初一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維度上得分良好。其他維度得分偏高。可能在于從小學升入初中以后出現了一些適應性問題,比如環境改變的焦慮,學習科目增多,課業加重,學習壓力加大,學生可能會造成情緒比較波動等。另外,也可能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關。
4.2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同伴關系、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心理健康水平與同伴關系呈現顯著正相關。這可以用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解釋。青春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自我統一感[4]。自我概念越好,自我統一感越強,能更好的使用這一階段的發展。同伴關系與自我概念呈現顯著正相關的原因可能是:在中學階段,同齡人對初一學生的影響非常大。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讓他人更好地反饋自己,提出看法建議,而自己由于在乎同齡人的看法會去更多的思考、反思。
5 結論
本研究探討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同伴關系、自我概念三者間的相關關系及回歸關系,可得出如下結論:
(1)初一學生群體同伴關系普遍良好。(2)初一學生群體自我概念普遍良好。(3)初一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普遍存在輕度心理問題。(4)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同伴關系、自我概念三者顯著相關;心理健康水平與同伴關系,心理健康水平與自我概念,同伴關系與自我概念都呈現顯著正相關。(5)初一學生同伴關系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部分因果關系;初一學生自我概念能正向預測心理健康,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存在部分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亞莉.初中生自我概念和學校適應相關研究[D].西北大學,2008.
[2] 林邦杰.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年刊,1980,27:71-78.
[3] 王極盛,李焰.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21-25.
[4] (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