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是新時期初中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初中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其法律素養的主要陣地,這些情況意味著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的法律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探討了如何在道德和法治觀念下加強初中生的法律素養,提高道德和法治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和法治;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本身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法律知識的質量、法律的遵守和法律的適用,在道德和法治的框架下,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的效益,利用道德與法治的地位,對中學生進行法律培訓,增強中學生的法律素質,促進道德與法治的發展。
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存在問題
1.1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不足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甚至有許多案件屬于團伙案件,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青少年犯罪發生的原因確實也反映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缺失。
1.2忽視其法律素養培養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最重要的德育措施,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校強調入學率過高,注重教材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視對初中生法律能力的培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還沒有達到非常理想的水平,一些初中生為了繼續學習,學習法律知識,以應對道德與法治的考試,難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法律能力。
2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問題原因
2.1學生的原因
雖然很多初中生背誦書本上的法律知識,也開始了解法律常識,但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犯罪案件,這并不是因為初中生沒有學法律,由于專業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基本上是學習法律知識,法律知識只是一種道德和法治。道德與法治是高考科目,但分數比例不高,道德與法治的地位不夠高,初中德育與法治學習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2.2社會方面
在外來文化不斷傳播和網絡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許多負面思想開始影響初中生。可能會對初中生產生輕微的負面影響,如果教師忽視這種影響,不利于初中生的發展和成長。
3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策略
3.1整合教材培養初中生法律能力
在道德和法治的框架內,我們應該加強中學的法律能力。教師應注意教材的充分開發。其實,教材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材,學習《基本法》是初中生提高法律能力最基本的過程;在道德與法治的框架內,最重要的法律基礎是七年級二年級進入法治世界的統一,這個單元讓中學生學習一些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嘗試,使中學生能夠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什么是“生活需要規律”、“規律伴隨我們”,教師要注意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考查。通過教材的教學,使中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律對自己的重要性和法律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3.2通過個案教學,增強了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的背景下,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將一些實踐案例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使初中生認識到法律對自己的重要性,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社會和國家都可以認識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非常密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也有利于法律能力的培養,以經典案例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在這些案例中,初中生將積累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加強法治建設,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初中生的案例。以初中生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分析真實案例,發現問題,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如老師學習《律師證》時,提出了“四弱死”的案例其中有4名兒童因近年來的一些違法行為而死亡,并向初中生表明,如果沒有法律保護,違法行為就無法震懾和制止。社會將陷入混亂,生活秩序將被擾亂,所有人的生命和財產將得不到保障。因此,法律的存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根本保障。
3.3活動訓練
為了讓中學生了解法律,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發揮實際作用,教師通過課堂模擬審判和表演,使初中生充分認識到法律在活動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些途徑可以使課程的氣氛更加活躍,教師應該通過活動來保證法律意識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使高中生能夠學習法律。
3.4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法律知識的重要性
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比,法律知識更具現實性。教科書通常抽象地描述什么是難以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但在生活中卻是無處不在的,因此,在學生理解規律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時,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講解相關的專業詞匯,保證講解的通俗易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強調法律的重要性,而必須把學生的生活與法律知識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中,充分利用法律知識,逐步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考慮到“秩序與規則”的教學,教師可以把課堂模擬成一個社會環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這種隱喻方式可以縮短學生與法律的距離,直觀地向學生傳達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作用。社會上的法律就像課堂規則一樣,學生的喧嘩聲會影響教學進度,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學生很容易毆打甚至傷害周圍的人,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和例子,讓學生明白規則的真正作用不是約束人的行為,而是統一人的行為,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想象沒有規則的課堂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可以隨意換位。學生之間的不滿意比較多,導致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同,通過自己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秩序和規則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縮小學生權利與現實生活的差距仍然困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仍然困難。然而,通過生活實例教學,學生可以感受到管理規則的重要性,正確認識法律知識的重要性。
3.5鼓勵學生探索法律實例,保持法律意識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負責引導,教師應采用倒排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才能提高德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主體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獨立地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有效維護學生的法律意識。
3.6限制和規范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行為
以初中德育與法制教育中的“權在頭”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發現并分享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新聞,并將其與課堂上所學的法律知識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收集的法律歷史,讓其他學生分析自己的故事。結合課堂上學到的法律知識,討論新聞中的基本法律知識,一些學生會發現校園暴力的法律新聞,這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學生通過對新聞的分析,逐步對《青少年保護法》有一個深刻的了解,了解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類違法行為,在尋找例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課堂上的知識點有一個更深的了解。通過分析相關事件,有效復習課堂上的知識點,通過反復實踐,實現法律意識的培養。
3.7多媒體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會厭倦一些文字性的敘述,難以理解法律知識中較深的詞語,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沖突心理,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利用各種形式的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興趣。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青年責任”教學為例,我們可以根據學齡期特點,以新聞為主要形式,通過播放新聞視頻,播放相應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傾聽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傳遞年輕人應該對學生承擔的責任和方式,然后以初中“中國夢”教學為例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教師可以找到符合中國發展進程的視頻內容,讓學生在觀看愛國主義主題視頻的同時感受愛國情懷,讓學生正確理解國家公民規則,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尊重法律法規,愿在國家發展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態度逐步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正處于青春期。如果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健康成長,從而促進整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4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青少年的培養是未來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專業知識的培養中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的培養。學生只有學會做一個合格的人,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發光。同時,它也符合我國當前教育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既要約束人們的行為,又要保護人們的共同利益。
參考文獻
[1]黃偉珠.社會參與助力成長——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社會參與”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0(14):54-55.
[2]閆燕妮.巧用案例教學,提升實踐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才智,2020(11):39.
[3]王宏建,楊偉東.加強學段教學銜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從2019年河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命題導向談起[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1):71-73.
[4]潘建忠.用提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J].名師在線,2020(11):30-31.
作者簡介
李友東(1975-),男,瑤族,廣西富川縣,大專,現有職稱:中級,主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