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潘開靈
摘 ? 要:市場經濟有效性的基礎是按貢獻分配。按貢獻分配持續演化會產生:(1)資源持有兩極分化;(2)資本外流;(3)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4)社會合作機制崩潰。要建立市場經濟制衡機制以促進社會合作良性運作。從合作博弈來看,制衡市場經濟主要體現為參與者博弈起點的公平、分配過程的公平、對重要的特定行業重構分配模式。具體措施:(1)保證教育的公平性;(2)對個體非勞動所得生產要素梯度征稅;(3)營造保護“弱者”的制度和文化;(4)教育、醫療、行政體系建立“長效負責制”。
關鍵詞:合作博弈;市場經濟;經濟制衡
中圖分類號:F014.42;F121.2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001-03
健康經濟發展源于良好的社會合作。市場經濟有效性的基礎是按貢獻分配,即人們以貨幣投票的方式篩選出貢獻最大的勞動者。但一些影響深遠、價值重大的貢獻卻無法用貨幣來衡量。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來看,無論是國家主導還是市場主導,能夠持續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無一不是有制衡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缺乏制衡的市場經濟問題
工業社會中,人們以市場為紐帶,經由分工與合作形成合作博弈共同體。按貢獻分配是市場經濟自然形成的分配方式,包括按勞動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兩種情況。在不考慮生產要素所有人變動情況下,按貢獻分配與按勞分配具有等價性。資源稀缺、資本方聯盟、大規模生產技術等因素決定了生產要素貢獻率日益增加、勞動貢獻率日益減少,按貢獻分配趨于向生產要素集中[1]。
缺乏制衡的市場經濟自然衍生以下后果。(1)表觀分配不公平。資源持有呈兩極分化,少數人占有大量財富,多數人只擁有少量財富。(2)資本外流。沒有制衡的按貢獻分配長期演化,最終會出現合作意愿減弱或失去合作能力。資本的逐利性決定其不斷尋找能夠獲利的市場,從而導致資本從本國流出。(3)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合作博弈的勞動方從社會合作中獲得的收益日益減少,提升勞動能力的可能性降低,最終出現勞動者必須加入社會合作卻能力不足的兩難境地。這一困境的代代疊加,是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4)社會合作機制崩潰。勞動者素質無法提升,資本外流,社會合作的均衡狀態被打破,社會合作機制惡化并趨于崩潰。
二、市場經濟制衡機制分析
市場經濟制衡的關鍵在于制衡按貢獻分配的缺陷。一是要保證合作博弈始點的公平性,二是保證分配過程的公平性,三是對短期無法評價績效的行業采取適于其特色的激勵模式。
(一)保證博弈起點的公平性
在市場經濟中,參與者投入合作的多少不僅源于投資的意愿、能力,還源于持有資源的數量。原始投資的差異,在后期的收益分配中往往帶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結果。
博弈起點的公平是保證按貢獻分配合理性的前提。參與市場合作的個體由于所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及家庭等宏微觀環境的差異,在合作之初往往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并成為影響分配的初始因素。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依然應該從兩個方面對博弈起點的公平性予以保障。一是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的公平性,這是保障公民提升勞動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減少非勞動所得造成的差距。非勞動所得往往源于血緣、親緣、贈與等,其收益應屬于其原創者,將收益歸屬受贈人違背了合作博弈的基本準則。
公平教育是社會合作持續的源頭,也是社會公義的要求。教育的公平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無差異性。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者應享有無差異的師資、教育設施和資源,以制衡地域、經濟及家庭差異所造成的不公平。二是高等教育階段要體現教育資源的開放性。公民應有選擇學校、專業、師資及信息資源的機會。公平的教育保證每個新生勞動力有同樣的起點,排除個體努力以外的因素對社會合作的影響,從始點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
(二)保證分配過程的公平性
資源優勢方掠奪資源劣勢方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市場經濟的制衡機制要保證分配過程的公平性。
1.通過強化職業道德約束來規避分配過程的不公平
職業道德是約束從業者行為的規則,也是社會分工對行業的基本要求。績效考核是行業內資源分配的規則,其不公平往往很難為外界監測。因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與約束有利于促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也有利于行業自律的形成,從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2.構筑“保護弱者”的制度
法律是調整社會各方利益關系的準繩,立法與司法相輔相成。從立法來看,應吸納更多社會基層勞動者進入人民代表大會。從執法來看,成文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法官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及素養反映在審判過程中。我國法官的基本學歷要求是本科,在司法環節往往很難體現弱勢群體的訴求,因而在司法層面要進一步完善陪審員制度。
3.引導樹立“尊重弱者,保護弱者”的社會文化
按貢獻分配必然會形成“強者文化”,進而產生“金錢至上”現象。“弱者”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而且強、弱是相對、易轉換的,因此,應該引導樹立“尊重弱者、保護弱者”的文化,以制衡市場經濟固有的“強者文化”。
(三)重構特定行業的分配機制
按貢獻分配的前提是貢獻可以短期、量化評價并能夠明確劃分責任人。在貢獻無法短期評價或無法明確劃分責任人時,按貢獻分配將帶來嚴重后果:績效考核和監管部門將用可評價的短期指標來替代長期指標,從而導致群體行為偏離合理軌道并形成惡性循環。教育、醫療、行政等領域的價值目標與按貢獻分配的市場經濟激勵方式相悖。在這些領域,按貢獻分配不僅不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反會形成發展的困局。
教育工作的績效在受教育者參與社會合作后才能體現,教師工作績效無法短期、量化評價。在實踐中,教師工作績效常用升學率、就業率等量化指標來評價,從而導致漠視被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寒門貴子,白屋公卿”,教師職業與收益不具有正相關,甚至會出現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