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的典型模式及其啟示

2021-10-15 02:45:17李良立陳廷柱
高教探索 2021年9期

李良立 陳廷柱

摘 要:優良的院系治理體系奠定了民國時期大學卓越發展的制度基礎。基于民主合議的“教授共治”、基于學科本位的“權威控制”和基于集權原則的“科層介入”,是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的三種典型模式。三種類型的院系治理在組織架構、治理形式以及權力配置等治理要素方面具有迥異的特征和邏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組織結構與權力關系、行政領導與學者團體的張力形塑著院系治理的結構和過程。借鑒民國大學的經驗,中國大學院系治理變革應該構建“底部沉重”“學者治學”的治理結構,建立服務學術、協調學系的中間組織,重視院長、系主任的治理角色。

關鍵詞:民國大學;院系治理;典型模式

自民國初期學系制引入中國大學,并對各大學原有之“科-門”組織形式進行改造后,大學便發展出院系①治理的多種樣態。國外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引進使得大學學術組織持續調整,加上大學內外部管制活動的動態性,因而不容易找出共通的院系治理模式。但任一種治理模式都與院系組織結構相連結,假使我們忽略這些看似獨具特色的治理實踐,透過變動中的大學院系組織架構來審視院系治理的結構和機制,即使各大學在細節上有許多不同之處,仍可以窺見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的穩定范式。蔡元培時期的北京大學基于民主合議的“教授共治”模式是觀察“校-系”兩級建制下學系治理的理想類型,梅貽琦時代的清華大學基于學科本位的“權威控制”模式和羅家倫領導的中央大學基于集權原則的“科層介入”模式,是“院虛系實”結構和“院實系實”結構的兩種典型代表。

現今中國大學院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處于現代化轉型的階段,由于大學制度建設的推進與任務履行的變遷,自90年代以后就可以明顯看出,改革是大學院系治理的持續狀態。民國大學的院系治理固然在近代文化及歷史背景下有其獨特性和局限性,但其背后蘊含的一些永恒的主題或相關聯的因素是穩定存在的,而這些要素對大學實現學術卓越和提升治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從歷史和比較的視角,分析民國大學三種院系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找尋與現代大學院系治理相對應的價值和結構,以期為院系治理的“理想模式”提供基礎。

一、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的三種典型模式

(一)基于民主合議的“教授共治”模式

蔡元培推進學系制改革以前,北大實行“校-科-門”建制,學術管理是由校長及少數行政人員負責。盡管各科設置科教授會,但事實上唯學長有權決策本科內部教務,并且只對校長負責。[1]1919年,蔡元培廢去文、理、法三科之名,改學門為學系,北京大學形成了“校-系”二級建制,改變了原來“學長專制”的治理方式。

教授對學系事務擁有絕對的影響力。學系教授作為整體組成系教授會,各系教授互選代表與校長一起組成評議會。教授會是學系的決策機構,負責討論決定學系開展學術研究、擬定課程計劃、實施教學管理等學術事務以及聘用與辭退教授、分配預算等涉及學系發展的重要行政事務。盡管在后兩項行政事務上,評議會擁有最終決定權,但在實際運行中,評議會更傾向于承擔審查和協調工作,并不侵犯系教授會的自主權。同時,秉承蔡元培“謀以專門學者為本校主體”[2]的辦學原則,本質上近似于“教授共同體”的評議會是學校立法和最高權力機關,“教授們宛如代表各自領地利益的參議員,操縱立法機構從而決定行政事務”[3]。可以看出,教授權力確實十分強大,掌握了課程、研究、師資任用和預算執行等方面的決策權。這是教授群體學術權力擴張的體現,也是他們贏得學系控制權的重要保障。

系主任不是由校長任命,而是由教授會選舉產生。系主任沒有獨立于教授群體的決策權,他的主要角色是學術領導者而非統治者。1922年通過的《本校各系各組及教務會議組織大綱》明確規定系主任的職責是“執行本系教授會議決事件”,代表本系教授會出席教務會議。[4]在制定此《大綱》過程中,王星拱(化學系主任)曾在評議會上提出“系主任應有相當之權”,但評議員中多數觀點強調了教授在大學治理中的優勢地位,如馬裕藻(國文系主任)認為“本校精神在教授制,本案仍應本此精神以求進行,不必多事更張”,陳啟修也表示“愿保守教授制”,譚熙鴻同樣贊同“系教授會應為根本”。[5]可見,學系由教授社團控制是獲得評議會立法者共同認可的。可以說,教授群體意識到加強基層學術權力的橫向約束,能充分滿足學術權力下放帶來的民主要求。

當然,教授會也意識到,系主任作為學術精英和行政職員,他在學系治理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系主任通常是一位具有學術聲望和人脈資源的教授,教授會選其擔任系主任正是為了突出他的學術領導力和人際網絡。換言之,系主任的影響力并非來自于其行政職位,更多的源于其個人品質。如史學系主任朱希祖“在史學上之建樹,當世無多,誠足以上追前賢,下示來許”[6],他所具備的史學造詣能夠引領史學系學術發展。同時朱希祖也是北大“學術派系霸主”——浙籍章系的核心人物,曾借助個人關系與胡適一起推動了北大史學系派遺留學生學習計劃的落實[7]。即便如此,朱希祖在學系進行課程改革的前提是他得到了史學系教授會的支持。此外,系主任還作為教師們的代表組成教務會議,參與學術政策的制定。可以說,系主任影響力的發揮受到教授會和自身資源的限制。

在“教授共治”模式中,我們看到的是教授在學系權力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系主任作為學術權威和首席執行官,通過與教授群體共同治理,實現了“行政管理”與“教員”更密切地結合。學系因此成為更為平等、民主的教授共同體。

(二)基于學科本位的“權威控制”模式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仿效法國將全國劃分若干大學區,每個學區里的幾所大學重組為大學校,大學校下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各學院。與此同時,受美國現代大學觀的影響,大學組織開始引入美國的院系制度。在此背景下,1929年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將學院制度納入法律范疇。為此,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規程》規定,大學增設文理法三學院,下設15個學系,清華大學開始了校-院-系三級建制的治理探索。

清華大學從最初就展現了“以學系為單位”[8]的基本組織原則,學院一級組織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行政和教學的需要[9],事實上,所有重要事務都掌握在學系和系主任手中。學院主要決策機構是院務會議,由院長、系主任、正副教授組成,負責討論涉及各個學系協調的事宜,“對各系工作不能作出什么強制性的規定”[10]。“院長的職責只是召集各系主任舉行不定期的院務會議,其經常議題是把院長在評議會上爭得來的本院經費,協商分配給各系,或代表各系去爭經費。”[11]并且,學校給予學系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各系可以充分發揮自主權,根據自己的思路來辦學”[12]。學校一級包括三個組織機構:由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和各院長作為行政職員共同組成校務會議,同時他們與教授會互選七名教授組成評議會,全體教授和副教授組成教授會。雖然“三會”是學校最高權力與決策機構,但它們不會干預學系的具體管理,而且,校長作為“三會”主席,有意淡化大學核心管理層對學系的縱向制約。可以說,學院組織的虛化和學校管控的弱化,使學系成為自主管理的權力實體。

與北京大學相比,清華大學強調的是系主任權威在學系治理中的作用。系主任作為學術職業和行政管理的“雙重權威”,在學系事務決策中被賦予“凌駕于教師‘平民之上并施加合法的權力”[13],即被視為“同事中居首位者”。首先,系主任由校長從教授中聘任,主持學系相關事務。系主任管理學系課程和教學,如1934年就讀于清華大學歷史系的何炳棣撰著回憶“自1929年春蔣廷黻先生由南開聘為清華歷史系主任以后,歷史系的教師、課程和教研取向都有很大改革”[14]。系主任在人事方面握有實權,教員、助教“由各系主任商承校長、教務長、院長同意后聘任”[15],教授、副教授或講師的聘任,通常也是由系主任提交校務會議議決,后交聘任委員會執行。其中院長均兼任系主任,而校長、校務會議也基本尊重系主任的選擇。如1930年8月6日,系主任聘請劉朝陽為歷史系講師;[16]9月16日,校務會議議決通過“歷史學系主任提議聘請顧頡剛先生為歷史研究所名譽導師”;[17]1931年歷史系主任蔣廷黻向清華聘任委員會致函推薦噶邦福來清華任教,并獲準。[18]教師薪資也是系主任在其中發揮作用,如1930年,地理學系主任在校務會議上,“請增加黃廈千薪俸并請于本年暑假給予旅費一百五十元,以便考察他處氣象臺設備”[19]。系主任還有權決定本系經費的使用,“每系得到的數目由系主任掌握,會計課憑系主任的簽字付款”[20]。其次,系主任的影響還擴展到學校決策機構。清華大學重要事項“或則由教授會訣議,或則由評議會商定”,但“教授會每年只召開兩三次,而評議會則至少每周一次”[21],評議會成為了實際的權力核心,而歷屆評議員基本是由系主任擔任,他們的影響力可想而知。此外,許多系主任的任職都在5年或5年以上,因此權力十分強大。當然,清華大學學系結構不是等級制,系主任與教授們是平等的同事關系,通過討論制定學術政策。學系也設教授會,負責處理與學生和課程相關的事宜,只是與系主任相比,它的權力要小得多。可以說,學系中系主任個人統治更為明顯。

總的來說,“權威控制”模式旨在強調系主任的權力和學系自主運作,學系是學術自由的堅實堡壘。在學系一元化權力結構下,系主任憑借其學術領導地位和行政職位在學系治理中享有極大的獨立性。系主任的權威是以一種合作式和更少獨裁的方式來實施的。

(三)基于集權原則的“科層介入”模式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原東南大學為基礎組建的國立中央大學成為首都最高學府,被視為“權力與知識”共謀②的典范。羅家倫作為大學首要行政領導期待校方行政權威所發揮的作用與隔離政黨干預聯系在一起,由此在政治與學術之間達成平衡。是以,中央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呈現出更多科層化的特點。

根據1930年公布的《國立中央大學規程》,大學縱向上分為校、院、系三級治理結構。校務會議是全校最高決策機構,由校長、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各院院長、圖書館館長及教授代表組成,負責決定大學預算和經費使用、院系增設或變更、規章制度建立、重要設備購置等行政性事務,同時也審議各院系具體學術事項,包括關于課程[22]、教學[23]、招生[24]的相關安排,以及與學生有關的教學活動[25]和學籍管理[26]。此外,校長控制著院系的人事任命,院長由校長聘任,系主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的任命也由校長最后決擇。[27]與清華大學相比,中央大學更強調校長及以校長為首的科層系統的權力,客觀上壓縮了院系的治理權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校長對院系層面的行政干預。

大學的集權化改革使得學院的科層化結構被強化。表現在治理組織上,就是院務會議作為學院最高決策機構僅由院長、系主任等少數具有行政職務的領導組成。院務會議在本院教育方針、課程設計、學生成績等與學術活動緊密相關的事務,以及學系設置、經費分配、教員編制等行政管理問題上擁有決定權。并且,院務會議通過選舉校務代表向校務會議提出建議,實現在大學事務上的話語權。院務會議組成人員的科層性(盡管系主任和院長也是教授,但他們屬于行政序列)意味著院級治理體制本質上是學校科層權威在學院內部的反映。表現在權力結構上,就是院長的權力通過行政職位的等級性得以強化。院長作為校務會議及其下屬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和院務會議主席,能一方面滿足科層系統的要求,一方面領導院務會議決策學院事務。同時,院長本身甚至就是科層系統的一部分,也即意味著科層權力介入學院管理的渠道更加暢通。

雖然科層系統的介入使學系權力相對有限,但在學院占主導地位的科層權力在學系層面的影響大為減弱。學系任命一名教授擔任系主任,主持由教授、副教授、講師組成的系務會議,共同管理學系課程和教學相關事務(如本系課程[28]、學生學程、成績認定、教師指導學生課業[29]和畢業論文[30]等)。相較于系教授會,講師也有權參與討論課程教學問題,這無疑更有益于捍衛教師學術職業的自主性權力。系主任成為了學術管理體系的最低一個層級,他向校長和院長負責,向學系中的同事負責;對外是學科利益的代表人,對內是教學工作的組織和管理者。作為學系行政領導,系主任在學系事務中擁有一部分獨立于教授群體的權力,是“許多人夢寐以求,奮力爭取的職位”[31],但同時也受制于系務會議,個人權力大為有限。

綜上所論,“科層介入”模式把學院的科層化結構與解決行政集權和專業自主的矛盾相結合。在此模式下,院系治理重心向學院層面上移,院長管理權力被強化,學術人員在學系獲得有限的學術自主權。

二、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影響

組織文化對院系的治理理念、治理結構、運行規則等有著潛在影響和制約:一方面,傳統集權主義管理文化是影響民國大學內部治理的背景性因素;另一方面,自由與民主等現代價值觀念推動了民國大學接軌西方現代大學治理模式的適應性變革。

我國近現代大學的管理深深地烙有“中央集權”印記。大學校長由中央教育部或總統任命,“這成為政府的高等教育領導權中最堅硬的內核和迫使高校順從最堅實的基礎”[32]。校長掌握著學校重要的人事任免,而這又與政府在經費方面的控制權一同實行,也就保證了政府對大學的干預和監督。院系作為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雖然并不總是與政治管理方式完全一致,但從根本上看,院系組織與高等教育行政的集權化是密切相關的,甚至可以說,學術自治權限變化主要是由集權制的強弱變化決定的。在特定的“地方分權”時期③,北京政府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統一政權,對北京大學控制相對薄弱,從而留給大學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同時也使得教授成為基層治理的主體。而在國民黨政府基本穩定全國政局后,開始將各大學納入其統轄范圍,首都最高學府中央大學的院系治理進入了“學術權力”相對收縮的階段。因此,在國家行政管理的集權原則下基層自主權和學術自治只具有相對意義。

學術自由和自治等現代價值觀念影響了一批大學管理者,他們“保障了大學學術思想自由及知識分子在學校中應有的地位”[33]。蔡元培表示:“大學以思想自由為原則……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認,能完全實現之者,厥惟大學。”[34]他在北京大學校、系兩個層面保障教授控制學術活動的權力,讓教員享有廣泛的學術研究自由。同蔡元培一樣,梅貽琦也支持自由主義教育理念,他曾表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也正應于此注意也。”[35]所以,清華大學強調學系自主運作,同時也為學術自由和專業自治提供組織基礎。只是與蔡元培強調基層教授共同治理不同,梅貽琦深受美國學術管理制度的影響,他更突出系主任的核心地位,通過系教授會的社團性質制約系主任的獨裁行為。盡管自由主義的倡導者只是中央權力層的少數派,但現代民主管理思想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在權力上的弱勢。1912年的《大學令》建立起了一種與國家民主政治相匹配的大學民主管理制度——“評議會”與“教授會”,北京大學借助這兩個組織機構保證了專業權威和民主精神的發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雖然國民黨加強對大學的思想控制和實權統治,但大學的民主管理觀念已經形成。具有自由民主傳統的清華大學,能夠更好地抵御學校內外部行政勢力的干涉,從而最大程度地維持基層學術自治。在中央大學,羅家倫對集權的強調也并未導致校長占據學術的壟斷權,他對教授在校、院、系層面的權力做了明確的比例分配和職能定位,教授可以通過校務會議、系務會議等組織參與學術治理。

(二)組織結構的制約

組織結構通過決定行動者所處的特定位置和分配行動者間的權力來對院系治理活動產生影響。民國大學學系組織是仿效美國而來,從美國大學模式中借鑒來的一些治理結構特征使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學系治理行為具有某些相似性。然而,學系與學校關系上的一些差異也影響了大學內部的權力分配,導致治理主體身份和行動的差異,從而產生了三校治理模式的重要分別。學系制與美國分權的民主主義是密切相關的。系是一個社團式機構,“圍繞某一學科的共同利益而組織起來的相對統一的機構,在垂直結構上具有不太嚴格的等級性”[36],系主任的權力“分散到系里的所有階層”[37]。很顯然,學系的想法源于權力下放的內在需求[38],是教師實現其參與大學治理和捍衛專業發展權力的組織結構[39]。在以學系為重心的治理結構中,管理系統很難形成強有力地垂直控制,然而,學者團體內部卻有著牢固的聯合。由于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學系占主導地位,實現了分散化的權力分配,學術人員以學系為單位組成緊密的學術與利益共同體,而行政人員與學術管理適當分離,結果就出現了基層學術自治。而中央大學學院是中層組織實體,在本院學術性事務方面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在學院權力系統中,科層控制的院務會議,加上代表行政力量的院長,共同主宰學院決策。學院建制下的學系成為純粹承擔教學科研的主體,是聯系系主任與學者共同體的學術組織。

組織結構會傾向于讓部分行動者的權力凌架于他人之上。結構和各成員在等級序列中的職位都有利于權力的行使[40],這些職權結構存在于大學內各種正式組織中。清華大學的核心權力機構評議會“事實上均系系主任”[41],在決策過程中系主任會更具影響力,進而加強了系主任對學系的控制能力。由于系主任職權的加強,大學中央管理層的決策體系必須更重視基層學系的利益,而這個體系的運行又進一步強化了系主任的角色。北京大學評議會突出教授的權力,權力結構的差異能夠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表達,所以北大和清華的系主任擁有的“實際權力”會有所不同。而中央大學教授在校務會議中處于不利地位,他們關于學術自由和專業自治的訴求只能通過系務會議得到表達。但系務會議在地位上低于院務會議和校務會議,因此教授們的權力常常受到限制。在這個意義上,學院組織會讓院長傾向于擴大個人影響力,限制院級民主范圍,這種行為選擇并不是院系組織系統的發展需要造成的,而是更多地來自特定的院系權力結構。

(三)治理主體的合力

在三所大學的案例中,校長對院系治理理念和形式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蔡元培強調德國大學的學術自由原則促成了北京大學“教授治校”制度,這一點對學系的學術自治意義重大。蔡元培不僅將治理重心從學校層次移向學系層次,而且將決策的權力分散到教授中間。幾乎所以有人都認同,蔡元培“以高度的民主作風和雅量模范地執行這些制度,以高度的熱情和信任大力支持各種機構及其干部的工作”[42]。表面上看,他“只有‘無為而治,什么權力好像都被剝削了,但是,北大在連續幾年風波動蕩里面,能夠不被吞沒,全靠了他。”[43]可以說,作為學術利益的代言人,蔡元培借助其政治資源為北京大學爭取了更寬松的政策環境,保證大學免受過多黨政權力的干預,為學系的自主權和教授在學系的自主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樣地,梅貽琦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在清華建立了分權和民主的系主任領導制度,通過賦予系主任充分的權力和自由,奠定了學系及系主任在大學治理中的重要意義。而羅家倫營造了一種“集權化”氛圍,校長在大學管理中始終居于核心地位。雖然在學系層面保留了教授會的傳統,但是校長的行政權力已經延伸到院系內部。

院系組織的學術性和承擔大學教學科研的基本職能決定了教授是院系的核心成員,同樣,他們也是院系治理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和期待,教授們必然會要求在院系治理中具有發言權。蔡元培、梅貽琦和羅家倫上任前,三所大學都經歷了師生共同發起的驅逐校長事件,以及不受限制的學生運動,他們都意識到要獲得真正的領導權必須與教授群體團結起來。三校以往的經驗中都確認了這樣一個規律:“在一個大學中,校長、教授、學生是三種勢力。如果三者之中,有兩種聯合起來,反對其余一種,一種必然失敗”[44]。校長權威取決于整個院校是否愿意接受他的領導[45],而這部分依賴于他對教授群體利益的讓步。從中央大學上層集權控制與基層學術共治的模式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協調。治學權不僅是教授們利益的表達,也是他們的底線。在此意義上,院系的運行和發展也要受制于教授群體。教授群體借助學系維系著學者在學術職業和專業權力方面的優勢地位,這是致使北大和清華在這一時期出現學系自治化態勢的原因之一。

院系結構與治理主體之間是相互構建的。院系結構通過決定行動者之間關系和參與行動者界定自身利益來協調院系治理活動;與此同時,院系治理主體的價值理念和行為選擇又會形成一種合力,構建結構來實現治理愿望。

三、民國時期大學院系治理的啟示

(一)構建“底部沉重”“學者治學”的治理結構

“高等教育中更佳的端點是基層”[46]。三類大學院系治理模式均賦予學系相當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為學術自由提供組織保障。在北京大學,學者以學系為單位結成學術與利益共同體,既抑制了個人獨裁統治,又在大學治理結構上,把學校管理層與基層學術組織適當分離,進而保證了學術權力在基層的主導地位。在清華大學,通過強調系主任角色與保障學系教授參與治理,使得學系呈現出更多的學術性與管理的自主性。中央大學建立實體化學院后,即使學院治理深受學校行政集權影響,學系也仍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學術自治。民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經驗表明,在獲得組織性的表達途徑后,學術自由的理念便獲得了力量。[47]

當前我國大學院系缺少自主權,保證學術自由以及優化院系治理變革都無法真正實現。比較迫切的需要是,落實學術治理重心向院系下移,增強學系的治學權。換言之,將“校院兩級管理”結構轉變為“校院系三級管理”結構。學系作為自治的學術組織,能夠有效服務于維系學術自由、激發基層活力、提高決策科學性等多重院系治理目的。需要警惕的是,在強化學系內部自治權的同時衍生出“學術寡頭壟斷”的權力格局,因此,須在授予學系自主權時,切實保證院系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由教授組成的專門委員會功能的發揮,以此組織為制度保障,讓不同層級教師獲得參與院系治理的權力。

(二)建立服務學術、協調學系的中間組織

基層學術組織的治理模式在歷史上都是與第二層級不同的權力結構模式相聯系的。三所大學學院與學系的關系各有特色:學系作為學校二級學術和行政單位的北京大學,學院虛化、學系自治的清華大學,學院集學術和行政權力于一體、學系承擔教學和科研職能的中央大學。這些案例表明,正是由于學院治理權力的軟弱,才使得學系權力強大。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在大學中確立什么樣的中間組織,在院系治理中學院又該扮演什么角色。

既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院系治理存在著學院數量較多且權力較小,學系權責僅與20世紀50 年代院系調整之后教研組或教研室相當[48]等問題。顯然,我國大學院系治理結構不能滿足應對外部環境時院系做出適當調整的功能性訴求。對學院組織來說,應將其職能定義為“協調、服務與評估學系事務”[49]。參照“聯邦結構”設置學院決策機構,即學院與學系分享職權和決策權,各系既保持了學術自主,又建立了適當的組織協調。[50]事實上,這再次證實了組織的中間層次對落實“底部沉重”的治理結構的重要性:學系學術自治要求學院下移學術管理權限,優化學院與學系關系是發揮學系在大學治理中作用的重要前提。

(三)重視院長、系主任的治理角色

院長、系主任屬于大學行政權力在下層學術組織的延伸,既是處于學術基層單位的教師,同時又屬于學校行政體系的職員。三校系主任(院長)角色各有特點:北京大學系主任作為專業權威,與教授們一起參與學系治理,在學術的責任與自治之間達成平衡;清華大學系主任不僅是學系的領導核心,而且也是學校的“行政官員”;中央大學的院長影響力和地位得到了凸顯,系主任是其所在學系的“首席代表”。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院長、系主任是學校權力結構的“邊緣人”,院長實際履行系主任職責[51],而系主任經常受制于權責不對等的現實狀況。從歷史經驗來看,應增強系主任治理權力,發揮系主任作為“學術權威”和“行政精英”的領導作用,以此平衡行政系統強調的集中統一與學術系統要求的松散自主。同時,院長權力增強并不意味對系主任權責的限制,相反,院長權力可能成為保障“學術自治”的關鍵。盡管中央大學將相當的學術決策權轉移到院長手中,但這也限制了校級行政權力下延至基層的學系。因此,未來我國院系治理改革要提升院長、系主任在校級層面的地位,將高校職能部門的部分權力合理讓渡給院長、系主任,突出院長作為“中間管理層”的行政角色,發揮系主任角色本身所具有的管理領導和教學科研的優勢。[52]

注釋:

①為了同早期的“科”“門”區別開來,這里將使用“院系”概念,對兩種學術體制下產生的學術組織形式進行區分。“院”“系”指的是引入歐美現代大學模式建立的學術組織;“科”“門”則指的是承襲古代官學“分館授業”“門闈之學”的傳統學術組織。(參見:周川.中國近代大學建制發展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90.)“院系”在民國語境下是對大學內部學術組織建制的表達,既包括二級學術組織“學院”或“學系”,也包括學院下設的三級學術組織“學系”。

②陳平原認為,中央大學作為“首都大學”實現了權力與知識的共謀,即對于大學而言,獲得更多的發展動力和資源;對于政府而言,借助最高學府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參見: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57.)

③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大致分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種基本模式,地方分權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獨立的權力劃分范圍,中央與地方之間只是松散的政治聯系;地方政府在其權限范圍內有高度的裁量權及自主權,有較大的獨立性,中央對地方不得隨意干預。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時期,即屬于歷史特定的“地方分權“時期。(參見: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1-2.)

參考文獻: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11.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296.

[3][36][50]約翰·范德格拉夫.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M].王承緒,張維平,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114,3.

[4]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十八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4-435.

[5]王學珍,郭建榮.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72.

[6]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館.羅香林論學書札[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379.

[7]劉召興,田嵩燕.朱希祖與胡適:兼及章門弟子與英美派在北大的歷史關系[J].東方論壇,2006(6):91.

[8]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一百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6.

[9]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135.

[10][11]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清華大學校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1.

[12]劉超.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沖突及合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74.

[13]吳慰.學系在美國大學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9:189.

[14]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7.

[15]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卷(上冊)國立清華大學時期(1928-1937)[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43.

[16][19]第二十次校務會議記錄[N]//國立清華大學校刊,1930-08-06(195).

[17]第三十四次校務會議記錄[N]//國立清華大學校刊,1930-09-16(203).

[18]朱瀟瀟.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0-71.

[20]馮友蘭.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346.

[21]蒲薛鳳.梅故校長精神永在[M]//黃延復.梅貽琦先生紀念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02.

[22]五月二十四日校務會議[Z]//南京大學檔案(全宗號648.案卷號911-1).南京:南京大學檔案館,1933.

[23]中大校務會議記錄,1934年11月27日[Z]//南京大學檔案(全宗號648.案卷號912).南京:南京大學檔案館,1934.

[24]中大校務會議記錄,1935年5月14日[Z]//南京大學檔案(全宗號648.案卷號913).南京:南京大學檔案館,1935.

[25]中大校務會議記錄,1935年2月26日[Z]//南京大學檔案(全宗號648.案卷號913).南京:南京大學檔案館,1935.

[26]校務會議記錄,1934年6月5日[Z]//南京大學檔案(全宗號648.案卷號912).南京:南京大學檔案館,1934.

[27]《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南大百年實錄·上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78-281.

[28]化學系布告[N]//國立中央大學日刊,1933-03-20.

[29]教育學院第一次系務聯席會議記錄[N]//國立中央大學日刊,1932-12-06.

[30]教育學院通告[N]//國立中央大學日刊,1933-10-07.

[31]劉光華.慶百歲憶恩師[M]//閔卓.東南大學文科百年紀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75.

[32]馬鳳歧.對高等學校的第二輪放權: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48.

[33]梅祖彥.梅貽琦校長與西南聯大[EB/OL].清華大學新聞網.[2005-08-30].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312/46745.htm

[34]唐鉞,朱經農,高覺敷.教育大辭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43.

[35]黃延復,王小寧整理.梅貽琦日記(1941-1946)[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84.

[37]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M].李家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19.

[38]Andersen,K.J.In Defense of Departments[A].In D.McHenry(Ed.),Academic Departments:Problems,Variations,and Alternativ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77:5.

[39]陳廷柱,吳慰.學系在美國大學的誕生與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82.

[40]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羅森茨韋克.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變方法[M].傅嚴,李柱流,杜瑩芬,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86.

[41]浦薛鳳.浦薛鳳回憶錄·上[M].合肥:黃山書社,2009:169.

[42]周川,黃旭主.百年之功:中國近代大學校長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91.

[43]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66.

[44]馮友蘭.五四后的清華[M]// 鐘叔河.過去的大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135.

[45]阿特巴赫,波達爾,甘波特.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M].施曉光,蔣凱,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268.

[46]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徐輝,殷企平,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25.

[47]彼得·霍爾.駕馭經濟:英國與法國國家干預的政治學[M].劉驥,劉娟鳳,葉靜,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333.

[48]陳廷柱.院系治理改革的路徑選擇及其系統化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7(1):9.

[49]陳廷柱.我國高校院(系)數量膨脹現象探源[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2.

[51][52]常桐善,理查德·哈奈特.美國大學系主任管理和領導角色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25.

(責任編輯 賴佳)

收稿日期:2021-04-13

作者簡介:李良立,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陳廷柱,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武漢/4300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久无码av三级|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999精品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不卡在线|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婷婷成人综合|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www.91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看|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成人午夜网址| 成人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a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亚洲一级毛片|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成人国产免费|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欧美a在线视频| 成人小视频网|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婷婷午夜天|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香蕉在线|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五月激情综合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激情在线网|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