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婭


摘? ? 要:對海南大學和三亞學院的651名大學生進行長達6個月的跟蹤調查以及實踐研究,采用統計學中的交叉滯后回歸分析的方法針對積極、沮喪以及生氣三種情緒予以自我調節,并且對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展開分析。最終結果表明:T1沮喪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于預測T2抑郁水平具有顯著意義;T1生活滿意度對大學生抑郁預測T2生氣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意義。此外,本次調查的結論顯示:高沮喪情緒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進行調節的同時,能夠使大學生長期處于“低抑郁”的狀態。
關鍵詞:情緒調節;心理健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88-02
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指標由主觀幸福感和精神病理癥狀兩部分構成[1]。而外化問題和內化問題構成了消極效能價值指標,包括大學生違反紀律、攻擊他人等。它影響著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內化問題通常指大學生內部心理問題,大多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等情緒行為,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學業成績下降嚴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對于大學生情緒調節所涉及的問題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大學生對于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不僅包括遇到積極情緒時的調節效能感,還包括面對消極情緒時的負面情緒的修繕能力等,如有的大學生擅長應對生氣、沮喪等不良情緒而在表達積極情緒方面略顯不足。多項研究表明,大學生具體情緒調節效能在保持心理健康系統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對于大學生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2]。因此,文章以交叉滯后研究為研究方法,探討大學生學期初的情緒調節效能和期末心理問題的內在關聯性,以期能夠對調節大學生心理效能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海南省的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的651名大一、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大一學生341名,大二學生310名;男生294名,女生357名。并進行6個月的測試。
(二)研究工具
測試工具包括幾個量表:依據Ca-prara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修改的《問卷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
表》,共包括17個項目,建構5個結構因素影響模型,依次是用HAP代表快樂和興奮情緒測試指標、用GLO代表自豪高昂情緒測試指標、用ANG代表管理生氣和憤怒情緒測試指標、用DES代表管理沮喪(痛苦)情緒測試指標,以及用COM代表管理內疚和羞恥情緒測試指標,共計5個效能量表。
(三)研究過程與數據分析
在征得學生本人、輔導員以及學校領導同意后,以年級為單位進行測試。測試時間為6個月。發放問卷673份,回收問卷651份,回收率為93.25%。數據統計采用SPSS22.0進行處理。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心理健康的關系
如表1所示,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總均分達2.23%,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統計得分達3.587%。可見,兩個量表間總均分和因子間表現為負相關性(P<0.05)。
(二)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進行回歸分析后的結果顯示(見表2):管理生氣和憤怒情緒效能感、管理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和管理內疚和羞恥情緒共同負向預測心理問題總均分為13.73%的變異量。從心理健康指標的各個因子來看,管理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負向預測強迫癥狀為3.43% 的變異量; 快樂和興奮情緒效能感、管理生氣和憤怒情緒效能感和管理內疚和羞恥情緒效能感聯合負向預測偏執為9.21% 的變異量; 管理生氣和憤怒情緒效能感和管理內疚和羞恥情緒效能感聯合負向預測人際關系敏感為8.58% 的變異量。在10個心理健康因子方程中,被引入次數最多的RESE(心理微調水平) 因子是管理內疚和羞恥情緒效能感(9次),其次是管理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8次)和管理生氣和憤怒情緒效能感(7次)。
三、討論
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道德升華,人們對心理健康日益關注,其中大學生自我情緒體驗、情緒調節能力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表明,通過心理控制和行為動作的控制能夠最大化降低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大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影響,但是卻難以控制大學生消極情緒的產生,而積極情緒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自身RESE水平的高低。學者們的研究結果顯示,NEG(人的消極、不顯著的態度)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負向預測作用,且性別調節NEG(抑郁)與心理健康二者之間的關系。
相關結果顯示,大學生RESE總均分及5個因子數值與自我心理健康總分及10個因子間均以負相關性關系存在。有學者實證研究表明,自信感和心理健康二者間具有負相關性,這些研究結果均顯示大學生能夠有效調節個體自我的情緒狀態,并表現為信心越強,影響、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概率就會越低[3]。
應用回歸方法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HAP(情緒不穩定)與預測偏執的方程結合,POS(心理不平衡)的另外2個因子不能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顯著預測;而NEG中的3個因子均能以負向預測心理健康問題。就積極情緒來講,大學生管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更大,這一結果與梁華妮等的管理消極情緒可以消解負性情緒產生的負面影響是相近的,且與國外學者Caprara等的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當大學生在挫折出現的情況下,或者面對窘境的局面時,RESE能夠使大學生緊張情緒得以緩解,達到調節自我機能的效果。特別是NEG對于提升大學生對于未來生活表現出的積極期望,迫切需要維系自我的積極概念,進而達到控制沖動情緒發生的效果,防止心理問題的出現產生積極的作用[4]。在大學階段,大學生自我體會經歷較以往來講更加豐富多彩,能夠體悟消極情緒產生的影響。在使大學生消極情緒管理能力進一步強化的同時,還要求大學生自身解決好沖擊情緒把控、自信心弱化等多方面的問題,除了調適大學生穩定不良情緒外,還要求降低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負面情緒。
對于NEG在心理健康調適方面的功用已被證實,當個體自身的NEG水平高的時候,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男大學生。第一,因為大學生處在青春期,情緒往往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的情況,在以上體驗中,心理狀態良好的女大學生通常更容易體驗到羞愧、內疚與抑郁等一系列消極的情緒,并且使得她們更加內向;而男大學生會呈現出緊張、憤怒等負面情緒,并且引起大學生的藐視、攻擊等外向行為反應。第二,有學者的實驗結果也證實,男大學生在NEG方面遠高于女大學生的反應;還有學者的實驗研究結果認為,RESE對大學生學業的效能感具有間接作用[5]。這可能與大學生心理活動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有一定的關系,以客觀的視角看待突發事件,以達到改變負性刺激或者強化對事件的認識或降低負面情緒產生的效果,而男大學生通常會為了保護自尊而采用更為合適的情緒調節方式。由此可見,導致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多個方面,而并非消極情緒或者是刺激本身,可能與大學生自我的認知態度以及信念迷失存在相關性。因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時,既要使大學生掌握調節、表達情緒的方法,還要培養其自我效能感,特別是提升女大學生對于消極情緒管理的信念。
參考文獻:
[1]霍素明,段曉瑩,呂艷芳,等.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和健康行為相關性[J].社區醫學雜志,2020,18(15):1070.
[2]劉文華,江偉,李淑芬,等.五年制高職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究——以人際信任為調節變量[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7):155.
[3]沈莉,馮敏,潘歲月,等.醫護患一體化健康教育模式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質量及心理彈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3):2363.
[4]倫淑敏,張品,岳志紅,等.健康教育聯合多樣化心理護理對宮頸癌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實用醫技雜志,2020,27(6):824.
[5]侯田雅,蔡文鵬,董薇,等.疫情期間農村居民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8.
■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