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 王先民
摘要: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看,教師職業幸福感是一個統一、能動的生態系統。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的層面分析,教師職業的生態環境包括個體環境因子,如教師的自我成長、自我價值感、人際關系等;學校環境因子,如建筑設施、人文環境、校長管理等;社會環境因子,如福利待遇、社會風氣等。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生態環境;教師;職業幸福感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基于自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主觀產生的愉悅情緒。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特別提到“到2035年,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想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不得不了解教師所處的生態環境。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教育生態環境也在發生了巨大變革。以生態學的角度看,教師職業幸福感是一個動態的、統一的系統。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的層面分析,教師的職業生態環境包含個體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一、個體環境: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內在要求
1.教師自我的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教育工作是一項需要辛勤耕耘和終身學習的工作。作為教師,理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通過學習和進步,教師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精神上的滿足才能使得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提高。教師一旦對于本職業沒有了憧憬和向往,失去了進取心和上進心,幸福感也就很難體現了。
2.教師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能力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職業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主要取決于個人對職業的態度和價值觀。其實,任何工作都是有壓力和職業倦怠期的,教育工作具有復雜性、專業性和長期性等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保持正確良好的心態、增強自我調節能力,這也是教師提高自身職業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如果總是埋怨、指責和不滿,心情就會變得很消極,自然是沒有幸福感而言的。所以教師要懷一顆平常心,帶著欣賞、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及時化解沖突,發現教師生活的美好。
3.教師和諧的人際關系
教師職業的日常交往對象通常是其他教師、班級學生和學生家長等,所以教師的人際關系就體現在與其他教師之間的關系、與班級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與學生家長之間的關系等。與其他教師和諧共處、相互成長是教師獲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集體探討教育問題、研究教學方法,互相關心,共同構建一個積極進取的教師隊伍,身處其中的教師也自然會收獲存在感和幸福感。教師職業幸福感往往直接來源于學生,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和尊敬都會化作教師崗位上的動力和幸福源泉。家長是教師工作中的重要聯絡人,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肯定評價反映了對教師的支持、信任和尊重。好的家校關系能夠促進班級建設、維持班級穩定,也自然會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學校環境: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客觀需要
1.學校完備的建筑設施
學校是為師生提供直接學習和活動的場所,教學設施的安全便捷、校園的綠化美觀等,對身處其中的教師有著一定的影響。從教師的就業選擇范圍來看,城市中小學成為不少師范生的“角逐場”,而偏遠地區的鄉村學校教師招聘卻顯得相對冷清。鄉村學校的教學設備不夠齊全,環境也相對艱苦,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會有所降低。所以學校應完善硬件設備,提升建筑生態,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從事教育行業,讓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2.學校積極的人文環境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僅來源于物質,還來源于文化背景。教育生態學強調要致力創造積極的文化環境,以此來激發教師的專業精神,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如果一所學校風氣正、標準高、要求嚴,學風和教風便會淳樸向上,充滿正能量;反之,教師便會松散懈怠,缺乏精氣神,對個人的專業發展也沒有了興趣。學校要能夠提供教師學習、進修、交流等等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擴寬視野、實踐真知。在積極進取、團結和諧的人文背景下,教師會自覺將自身的發展同學校的未來建設相結合,學校發展好、教師進步快,校園文化充滿了積極性和創造性,由奮斗給教師帶來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其樂無窮。
3.校長的科學民主管理
作為學校領導人,學校管理的方式和路徑有很多,科學民主的學校管理無疑是最受教師歡迎的。學校事情紛繁蕪雜,校長管理應注意以是否做到學生優先、教師優先、教學優先為標準,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尊重人、發展人、激勵人為宗旨,教育教學是否做到關心人、幫助人、成就人為歸宿[1]。一個讓教師感受到幸福的校長,首先要發揮模范作用、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其次,在進行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績效工資的計算和發放等方面有一套公正合理的標準,保證過程的公開與透明,接受教職工的監督;然后,應力所能及地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關注教師的生活困難,為教師營造“以人為本”的環境,讓教師切實感受到幸福感;最后,構建公平的學校制度環境,給教師提供公平的發展機遇,讓教師真正愛其崗、樂其業[2]。
三、社會環境: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實保障
1.良好的福利待遇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在滿足了物質等基本前提的基礎上,個體才會有對尊重和愛、自我實現等高需求。教師作為生命個體本身,需要一定的物質保證必要的生活所需,對待遇的高要求無可厚非。所以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是影響職業幸福感的重要限制因子。
2.尊重教師的社會風氣
社會賦予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因此教師從事的職業是高尚的、偉大的、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在全社會弘揚尊重教師的風氣,就需要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使教師成為人人尊重的職業,讓教師的幸福感油然而生。2018年的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羅剛淮.學校生態建構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0(4).
[2] 白亮,萬明鋼.論教師有尊嚴的幸福教育生活何以可能[J].教師教育研究.2016,28(4).
作者介紹: 王嬌嬌,女,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教育管理專業
王先民,男,安徽潛山人,安慶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