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伍瓊
摘要:情感教育是現階段重要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根據學生心理變化進行相應的教學引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滿足學生的情感訴求,同時促進學生正確的情感世界的形成。在教學開展中,教師應當結合課程教材設定目標,同時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情感基點,進行情感層面升華,最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情感設計。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
初中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學生除了要掌握道德法治的相關知識之外,還應當深入體會學科當中所具有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特征。而情感教育則是基于人文心理特征所進行的情感引導,在思想層面與道德與法治課有著較高的契合度。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情感體驗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結合,借助情感引導,幫助學生心理逐漸成熟,養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樹立理想。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在課程教學中,情感教育具有長期性、真實性和平等性的特征,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應當從情感教育的特性出發,組織設計教學實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注重情感體驗的升華,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在接受情感教育往往有著不同的表現。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主要實現初中生的自我認知和情感價值,具有適應情感需求、引導建立正確情感世界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滿足情感主體訴求
初中階段學生心理成長發展到達重要階段,在進行外部認知時他們開始能夠初步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判斷,不再受到內容的約束,具有了一定的理想主義情懷。在對待社會事件和變化中,他們擁有強烈的正義感,會產生對于社會不公現象的憤怒和不滿,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參與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主要從社會意識角度出發,從道德法治關聯、社會如何進行秩序化治理等角度,建構一個理想的社會發展進路。從目標上來看,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所涉及的社會建構與學生心理當中對于社會公義的發展期許相一致。將情感教學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能夠進一步增進學生對于自我價值觀念的認同感,并獲得外部對于自身理想信念的高度認可,增進學生的信心。
(二)建構正確的情感世界
心理內化的自我建構是人在心理成熟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然而內化的心理建構通常與外部世界有著緊密的聯系。前述中提到初中生擁有了這一階段正義感、理想主義的心理特性,如果缺少了正向的價值引導,便會導致其在后續的心理成長中產生對于此時心理認知的懷疑,最終走向反面,否認社會公理爭議、放棄對于理想的追求,選擇與社會丑惡現象同流合污。而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通過對于社會進行觀察和深度剖析來完成情感價值認同,不斷加強學生的自我暗示,給予學生以堅持的信心。同時在情感教育的融入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中,不僅能夠形成觀念層面的堅定信念,同時還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分析社會、認識社會的工具,能夠自行對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從不同的社會觀念當中尋找到唯一正確的觀念出路,最終形成正確導向的情感世界。
二、融入情感教育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策略
(一)明確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著十分鮮明的情感特色,教師應當建立起“以情施教”的基本邏輯,進行情感化的內容優化。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搭建不同的教育場景,進而引入學生對于生活化的感知和思考。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涉及到“家”相關的教學內容,作為一個常見的生活場景,教師需要運用情境式教學手法搭建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體驗脈絡,可以搭建藝術情景來進行家的環境展現,引導學生對家庭、家庭生活和父母形象進行了解;同時運用文本情境,由學生自行參與,暢聊自己的家和家庭情況;引入問題情境,帶著問題對“家”的客觀實體和內在含義進行分析;最后引入文化共鳴,教師從歷史文化、家庭表達當中,幫助學生認識到家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集合,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挖掘情感內容實現情感升華
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的情感脈絡應當是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的,從課程設置方面也可以看到,教材當中從“我”的視角出發,從認識自我到了解家庭、深入集體、觀摩社會到產生國家意識,整個視域不斷擴大。同樣的,教師在教學策略組織當中,也應當以這個脈絡進行逐步的情感釋放,最終實現自我認同與愛國情懷的連貫,實現情感的升華。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對于國家的情感是最高級的情感,是在對自我、對家庭、對集體等情感基礎之上實現的情感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課程內容中使命感的塑造、民族認同感的實現以及學生內心社會責任感的挖掘,使學生形成國家概念,認同國家發展、產生使命感。教學中應當首先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于國家概念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了解當前國家安全知識,形成個人與國家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判斷。隨后,要對我國的多民族國家特征進行梳理,從民族來源到民族政策,使學生形成民族團結在國家發展當中的重要性;最后,要引導學生形成自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認知,建立情感體驗,明確自身的社會定位,打造服務社會、參與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理想信念,并從中獲得榮譽感。
(三)針對學生心理特征進行教學設計
心理差異是個體差異的重要表現,教師應當同時關注初中學生心理共性和特性,并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初中階段學生進入到了青春期,部分學生在心理和情感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曾遇到過學生對于人生價值感到迷茫、無法產生對于人生的正確認知等消極情緒,這些情緒在青春期階段較為常見,但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將會導致學生陷入到消極和負面的情緒當中來。例如有學生曾經提問:“老師,我們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問題,但是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令他們產生不屬于他們年齡階段的困惑一定有深層次原因。在觀察當中可以發現,部分學生是由于家庭生活不和諧所導致的情緒低落或產生了一定的抑郁情緒,也有部分同學則是由于懵懂的青春情愫產生了對于異性的好感而感到迷茫。在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當中,第一單元《青春時光》就是從青春期特征角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從心理解讀方面為學生解答困惑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將課本內容與實際生活情況進行融合,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青春期變化情況,使學生認識到成長過程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參考文獻:
[1]董海鳳.情景互溶、思行合一——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J].求學,2021(35):5-6.
[2]張麗芳.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情感融入教學的作用及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22):31-32.[J].新課程導學,2021(20):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