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梁
近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2021年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通知,明確城市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校比例不低于60%,且分配名額應向薄弱初中學校傾斜,確保每所初中學校都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進入優質普通高中就讀。
事實上,并非浙江一地提高了城市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校比例,此前已有廣東、山西、寧夏、海南等地就此做出明確規定,要求轄區內各地進一步提高城市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校比例,且其占比普遍高于50%。
各地出臺此類政策,實際上是呼應了國家的政策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國家的政策導向十分明確,即凸顯教育公平,防止過度“培優”“掐尖”。2010年10月,教育部等7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2010年治理教育亂收費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將優質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額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已高于30%的要鞏固提高并逐步擴大分配比例”。各地按此導向要求,紛紛出臺“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校”政策,或執行“地段生優先就讀優質普通高中”等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公平。
有人就此提出質疑,認為高中階段教育并非義務教育,沒必要再強調“普遍公平”,而應擇優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以利于為下一步的高考做好準備。這一觀點看似有道理,但其實站不住腳跟。從教育規律來看,許多初中階段的學生僅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并非“一考定型”,學習潛力仍然很大,哪怕初中階段學業暫時落后,進入普通高中后經過系統教育,同樣能夠迎頭趕上。從社會現實來看,許多學生受區域位置、家庭條件等客觀因素限制,在小學、初中階段未能享受更優質的教育,以至于學業暫時落后,理應獲得更多機會進入優質普通高中就讀。從國家宏觀治理層面來看,提高城市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校比例,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綜上可見,推行該項政策顯然利遠大于弊。
推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必須制定相應的配套實施細則,要堅持科學、公平、陽光的原則,防止政策推行過程中出現利益沖突,更要杜絕以“指標到校”為幌子,搞“人籍分離”、變相“掐尖”、跨校“委培”等違背教育公平的做法。
第一,科學劃定到校指標。客觀而言,在招生總量不變的前提下,一方面提高了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薄弱初中學校的比例,另一方面自然會壓縮原有區域的招生名額,導致原有區域競爭更加激烈。為此,各地在制定該項政策時,應該充分權衡其中的利弊,按各自實際合理劃定“指標”比例,盡量平衡各方利益。
第二,通過公平方式選拔。多地在制定該項政策時,委婉地提出了“原則上不得再組織考試選撥”等規定,這實際上給該項政策執行預留了一定空間。盡管政策提出的是“指標到校”,但“指標”畢竟有限,不可能涵蓋所有學生,在此前提下,仍須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選拔,而參考中考成績無疑是當前比較公平的做法。
第三,規范各項操作程序。能夠進入教育資源相對較好的學校就讀,是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愿望,但當前優質教育資源相對有限,推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政策,可能會給個別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在推行該項政策時,要秉持陽光、透明的原則,嚴格執行招生政策,加大監督力度,規范操作程序,嚴防“暗箱操作”或“內部指標”。
教育公平是大方向。在基礎教育階段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的差距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推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無疑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務實之舉,社會公眾應對此持理解與支持的態度。尤其是尚未實施該項政策的地方,應該盡快根據國家政策導向,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相應方案,切實做好“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