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論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做法,提出立足閱讀鑒賞培養文學認知情趣、立足表達交流培植文學審美思維、立足寫作應用培育文學創作素養等策略,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學素養 《故都的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45-02
所謂文學素養是指個體在文學鑒賞、文學交流與文學創作等層面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與水平。《故都的秋》在高中階段屬于必修類散文名篇,作者郁達夫將偌大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融入對秋景的描寫中,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細膩地勾勒了秋的味道,可謂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典型范本。本文立足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寫作應用等三個層面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立足閱讀鑒賞,培養文學認知情趣
(一)在閱讀興趣中激發文學認知
經典文學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在于其在不同時代所散發的源源不竭的語言和內涵魅力。教師要善于設計文學鑒賞的形式,創新文學閱讀模式,開放閱讀交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認知解讀,促使學生樂于參與并主動進行經典文學的閱讀欣賞。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要以鑒賞為目標、以閱讀為手段,分步完成教學設計。一是善于“留白”閱讀。“留白”為學生自主閱讀騰開思維空間,使學生可以在自由氛圍中沉下心閱讀、發揮想象力閱讀,既能對“故都的秋”產生意象共鳴,也能由此延伸到不同地域的“秋色”“秋味”。如此,學生自然會對文本語言形成感性認知,能更貼切地理解郁達夫筆下的秋景。二是營造情境閱讀。不同的散文,在所表達的景物、意象、意境等層面都有所差異。針對《故都的秋》文本意境,教師要緊抓學生的思維關注點與薄弱點,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影音視頻等形式為學生展現秋天之美,重點表現《故都的秋》中“秋院”“秋槐”“秋雨”等意象色彩,幫助學生深度進入郁達夫的文本情境,在寫景藝術與情感表達層面形成高度認同。
(二)在審美情趣中激活文學理解
散文之美在于語美、景美、情美。《故都的秋》采用了大量的藝術表現手法,為讀者展現了雅致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教師要利用好《故都的秋》這一經典文本,將自主鑒賞與引導鑒賞相結合,加深學生的審美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是要關注其語言之美。這里的語言關注所指為風格與韻味上的品析。從全篇來看,《故都的秋》在遣詞造句上較為講究,語言凝練而無贅述,整體語言美感頗佳。從開頭郁達夫便以“清”“靜”“悲涼”直擊故都之秋滋味,其后的句式又在駢散之間切換,讀來節奏變化較多,表意豐富。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連續三個“下得”讓文字似乎沾染了故都的秋味,在朗讀中愈加濃厚。二是要體察其修辭之美。為了表達自己的心境,郁達夫從不吝嗇語言的雕琢。在《故都的秋》中修辭的使用隨處可見,如“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擬人手法下,秋蟬之鳴叫儼然富有生命情感的靈物。再如“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很顯然,作者的主觀理解讓北國之秋在與南國之秋的對比中更具秋之韻味。這些都可成為挖掘修辭之美的文本所在。三是要鑒賞其韻律美。如“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其中“深沉”“幽遠”“嚴厲”“蕭索”四詞,分別以1個“平平”、3個“平仄”的韻律出現,避開了表意磅礴的跌宕起伏,極其符合作者所描寫的優雅蒼涼之景,突顯了音律之美。此處如果教師能帶領學生反復品味,閱讀鑒賞將變得更有深度、更具美感。
(三)在審美情境中激起文學共鳴
文學素養的培養一方面依托于特定情境下的輔助性理解,另一方面則需要在長期的環境熏陶下,讓學生理解文學情感,感知文學魅力,形成文學鑒賞的行為自覺。從《故都的秋》來看,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其中關鍵的意象點,可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粗線勾勒故都秋景,并在景物的欣賞與理解中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一要聚焦“故都”二字,詮釋故都北平對王朝興亡、英雄起落、人生春秋的見證,理解“故都的秋”實質也是“人生之秋”。二要聚焦“秋”,理解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輾轉躲避、痛失愛子以及在悲慘經歷后的淡然與凄美。如此而往,學生自然會嗅到來自“落蕊、蟬聲、秋雨”等意象的味道,聽到花開花謝的自然之聲、人生起落的情感之聲,進而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二、立足表達交流,培植文學審美思維
(一)在主題理解中有效互動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師生互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故都的秋》的主旨內涵。一是教師的文學底蘊決定師生互動的質量。語文教師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學底蘊,對學生鑒賞方向的把握極為必要。就《故都的秋》而言,由于各時代學者素養及鑒賞視角的差異,其解讀過程與認知結果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供選擇或遵從的思考空間更為寬泛。如《故都的秋》的主題著力點,究竟在“具有懷舊意味的故都”還是“寄寓蒼涼愁悶情緒的秋”?二是教師的教學點撥是學生文學審美的關鍵輔助。語文教師不僅要加強知識儲備,更要在方法經驗上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以必要的支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我見解與認知,充當學生見解的分析者與評價者。如對《故都的秋》中“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南方沒有秋天”,沒有可比性;也有的學生提出就跟魯迅描寫的“北國的雪”一樣,北國的秋也有其深厚的韻味,是徹底的、純粹的“秋”。教師要細加分辨、合理評價、善于取舍,穿針引線地點撥和指導學生,使學生獲得啟發并分享精辟見解。
(二)在感悟語言中誦讀交流
《故都的秋》言之為“悲秋”,但感之為“凄美之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咀嚼文本經典語言,學會品味和捕捉文章的美感,形成良好的文本誦讀習慣。一是引音樂導品讀。一方面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故都的秋》朗讀MV,形成音樂性范讀,這對刺激學生認知感官、強化審美理解有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可將鋼琴曲《秋日的私語》等相關音樂用作朗誦背景音樂,要求學生在教師范讀過程中聆聽品味,鼓勵學生也在音樂聲中展開自主誦讀,形成個性化品味與展示。二是選經典片段多輪品讀。《故都的秋》中優美的語言隨處可見,教師可設置活動讓學生自主去摘選經典部分。如“秋槐落蕊”中的一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其通過摹狀式描寫給讀者展現了落蕊滿地的美感。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化品讀、小組互讀、師生共品等,從而強化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三是評誦讀心得享感悟成果。學生作為閱讀文本的主體,其個體感受是最真切的。《故都的秋》全篇都在向讀者營造茫然無際的凄涼秋境,情感真摯,抒情濃烈,內心獨白與秋景相互交織。學生在閱讀中也必然存在不同的感受。如果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將這些心靈層面的感受分享出來,經過取舍修正后便會成為全班的閱讀學習成果。這是極為寶貴的智慧資源,也是學生經驗與認知的直接移植。
三、立足寫作應用,培育文學創作素養
文學素養的培養,寫作應用幾乎是其終極目標。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要鎖定這個目標,并圍繞學生創作素養的培養,進行仿寫名句、即興習作等層面的設計與訓練,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意識與創作素養。
(一)從取材中學習經驗
《故都的秋》將“故都”與“秋”兩個點結合起來,一下子使得散文基調有了深厚的韻味。作者郁達夫在取材時,更加重視其所表達的典型寓意,并未循著秋高氣爽的視野,而是細處著手選擇喇叭狀的牽牛花、秋槐中的落蕊、衰弱殘音的秋蟬等作為表達意象,霎時秋天之蕭瑟、寂冷及凄清都籠罩起來,顯示了“以小見大”藝術表現手法的妙處。教師可組織學生根據自我心境與固定話題選擇“地名/地點+季節”作為取材,如“小院的秋”“通州的冬”等,通過精雕細琢選取意象,進一步理解選材的重要性。
(二)從結構中學習經驗
《故都的秋》結構自然清晰,按“總分總”的結構設計,主體部分以“秋院”“秋槐”“秋雨”等有序布局,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特點。教師可按照選材進行結構布局示范,如“小院的秋”先總述其特點,然后選取墻上的爬山虎、菜園的蛐蛐、瑟瑟的秋風等作為主體景物,最終收束全文表露心情。同時也可鼓勵學生按照一定思路進行謀篇選景,逐步培養學生在作文框架搭建方面的能力。
(三)從語言中學習經驗
有人評價《故都的秋》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其中既有語言的清新脫俗,也有情感的真切可感。語文課堂要成為有韻味的課堂,語言品析是必要內容。一方面,教師可進行語言賞析展示,選擇經典文本從修辭、句式等層面進行欣賞評價,如“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漏”字之精妙,比喻之貼切,都是用來分析展示的部分;另一方面,提倡語言仿寫,針對《故都的秋》中的經典句子,展開適合情境的句子仿寫,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等句子,讓學生熟練仿寫的同時,更加真實地理解修辭之美。這也是學生文學語言積淀的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故都的秋》具有極高的文學教育價值。無論是主題思想、結構布局還是語言藝術,教師都可牽引學生沉入文本進行鑒賞,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學認知情趣、文學審美思維及文學創作素養;同時,圍繞《故都的秋》進行理性拓展,通過關聯性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學資源積淀,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榮.談《故都的秋》的文本建構方式[J].中學語文,2021(9).
[2]鄭書妍.故都之秋,哀而不傷:《故都的秋》文本解讀[J].湖南教育(B版),2020(11).
[3]于廣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對策[J].求知導刊,2020(40).
【作者簡介】覃碧霞(1970— ),女,壯族,廣西欽州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