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芳
【摘 要】當前,整本書閱讀的理念正逐漸得到認可并走向實踐。為學生語文高階能力的形成,教師需緊貼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結合任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開展閱讀教學。本文嘗試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思維發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科學指導的科學融合。
【關鍵詞】初中語文;八年級;整本書閱讀;以生為本
整本書閱讀的理念源自葉圣陶先生的《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當前這一理念正被中學語文教師所關注。通過科學選擇供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理解文本,深化認識并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綜合發展。基于這一理念,筆者選擇部編教材八上必讀書目《紅星照耀的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來探索實現八年級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的實施路徑。
一、《紅星照耀的中國》內容梗概及學生現狀簡述
本次選取的整本書閱讀對象《紅星照耀的中國》記錄了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帶著種種疑惑,歷時4個多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世人解開謎團,揭開真相。作者真實細致地報道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以及優秀的紅軍領袖,將領的成長經歷,探索革命道路,堅定革命信仰。這是一部不朽名著的名著,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百科全書。在實際閱讀時,部分學生因對書中提及的諸多歷史情況了解較少,學生只了解大概,開篇有太多的疑惑,復雜的路線變化,對涉及的時代歷史背景知之甚少。同時一些無法理解的理論,大量陌生的人物,所以開篇閱讀的積極性不高。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
作為實現學生學科高階能力發展的關鍵途徑,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具體教學環節的安排及課堂評價等方面凸顯學生的課堂參與,重視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思考、困難及教師介入時機與方式。
(一)根據學生情況,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
閱讀是愉悅的精神享受,這種愉悅感源自對文本的理解、獲得新知的喜悅及情感上的共鳴。讓中學生真正愛上閱讀,應走進文本,體悟情感,形成一定的個人感受。而此書的閱讀,首先得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為歷史知識的匱乏,在第一次推薦閱讀時,學生反映閱讀時存在一定障礙,教師可先暫停文本閱讀,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走向共和》和《復興之路》,與學生一起梳理出兩部記錄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簡單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所擔任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他們的選擇利于實現祖國的獨立與繁榮?抑或有背國家民族的利益?接下來,師生一起閱讀《中國抗日戰爭全史》,了解抗日的時代背景,抗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長征》了解共產黨人領導的紅軍的艱辛歲月,以及國民黨兇殘圍堵,使中華民族的振興夢想蒙上陰影。時隔一年,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破譯了時代密碼后,此作品定會勾起他們強烈地好奇心,閱讀的意識被喚醒,閱讀的激情被點燃,再安排閱讀《紅星照耀的中國》時,能很快走進書本,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段歷史。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次安排活動,對即將閱讀內容相關的背景有初步把握,便于學生提升對文本中所提及事件的理解程度,學生方能在閱讀后有更多的新獲得。
(二)細化閱讀指導,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教師的指導自然就極為重要。在實際教學設計時,部分教師受制于中考題型,考什么就講什么,與考試無關的能不講就不講;部分教師覺得整本書閱讀教學會消耗相對簡單的教學時間,短時間又難以看到教學效果,不愿意投入精力思考對學生的閱讀指導;還有部分教師習慣于碎片化處理閱讀內容,整本書的邏輯關聯被忽視,一部生動獨具藝術魅力的作品,被肢解得面目全非,學生在老師枯燥瑣碎地講析中,把人物、情節或寫作對象從整本書中抽離出來反復咀嚼,知識碎片無法有機整合,邏輯關系無法建立。這些觀念與行為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科能力的綜合躍升。學生無法從整體上把握作者寫作意圖,難以融入情境去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知識遷移、閱讀視角等更無法兼顧。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于讓學生摘抄文章中的精妙語段,然后花大量時間背誦整理的知識點,往往一段時間之后,學生仍然記不清情節,講不清故事,更難以實現對文本的整體感悟。這些現象通常在初三年級表現更為突出,低年級升學壓力相對略小,有相對充裕的時間進行有計劃的課內外閱讀教學。教師轉變觀念,摒棄過于功利化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以讀為本”,重視對閱讀策略的整體思考,引導學生逐漸深入文本。在閱讀內容上,點面結合形成輻射,促進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有機勾連。廣泛自主閱讀與專題閱讀相結合,重知識的整合,重個性的突破,更重視知識的遷移,世界觀的完善。既要重視閱讀的整體感知與技巧訓練,也要注意讀明邏輯,讀清意圖,讀出感悟。
教師的指導能盡快實現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思維深度的提升。在教師的幫助下,師生、生生對正在閱讀的書籍進行思維碰撞,存在的疑惑一起解決。教師還可依據學生發展的階段與繼續提升的需要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強化閱讀的節奏,糾正錯誤認知。
(三)確定閱讀方式,激勵學生完整把握文本
開展整本書閱讀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生對文本把握的實際需要確定適當的閱讀方式。閱讀首先關注情節,其次關注時代背景,細節更不能忽視。從細微處窺探人物,揣摩人物,從宏觀處審視人物,繼而客觀全面的認識人物。而閱讀紀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的把握作品所寫的事實。
在對《紅星照耀的中國》一書閱讀時,具體閱讀方式分為:
1.速讀。讀序言(作者概要),目錄等,迅速獲得對作品的整體印象,得出以下初步認識:采訪時間,采訪路線,采訪對象,采訪內容,采訪感受。理出簡單的思維圖。
2.精讀。對整本書閱讀有了一定了解后,有目的有計劃的重點閱讀,讀時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實來龍去脈,依據情節的前因后果,理清邏輯關系。可以追問:作品為什么寫這群人?他們各自經歷如何?為何會選擇這樣的道路?他們彼此人生際遇,信仰的形成,努力的方向有無關聯?可以邊讀邊整理資料,形成思維圖。也可以按地點轉移繪制人物軌跡圖,還可以按時間順序對應當時國內外大事制作時代大事表,按核心人物輻射人物關系圖。這樣能很快理清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了解人物的成長變化。當然閱讀要深入文本了解故事,同時也應該有一定的高度,客觀冷清地閱讀,而不是單純地跟著感覺走,既要立足文本,又要高于文本。閱讀把握作品中講述的故事是基本要求,同時還要讀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他想用事實講述何種故事,想表達什么。作品中講述的故事是有所考量的,作者的個人傾向性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