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把“閱讀”有效轉化為“悅讀”,這是語文學科活動中一項孜孜以求的藝術性實踐課題。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擬就“情趣激發、情境應用、聯系整合、群文類比、個性釋放、信息支撐、讀寫互動、自主體驗、正向引領”等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一些簡要性闡述,期望獲取商榷和指正之言。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閱讀
閱讀自古享有“教育之本、學習之母”之譽。閱讀是人們“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教師與文本開展“多元對話”的互動過程,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載體。“過去教科書是語文閱讀的全部內容,如今社會生活則是語文閱讀的教科書。”尤其在教育社會化大背景下,在“得語文者得考試,得閱讀者得語文”新形勢下,語文閱讀活動的內涵與外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和拓展。時至今日,語文閱讀活動已成為廣受師生矚目、促進教學相長的一項熱點課題。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閱讀活動呢?
一、善于在“情趣激發”中涵養語文悅讀活動
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知者不如好之者。”這一流傳甚遠的信條式經典箴言,深刻地揭示了“知、樂、好”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著重強調“好(即興趣與情感)”在認知與實踐活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與愛因斯坦的“興趣老師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形式,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趣化閱讀活動,不僅有利于涵養閱讀心境,活化閱讀思維,而且有利于在正強化引領中贏得令人期待的“情緒智力”效益。比如,根據閱讀內容和學生發展等實際需要,配上與之相應的音樂背景,把閱讀活動與激情朗讀、內容配畫、故事講述、情節描繪、主題演講、專題辯討、心得交流、課本劇表演、評比賽事等各類形式相互滲透并有效地融合起來,把個體閱讀、小組對讀與集體研讀相結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放大樂讀善思效應。
二、善于在“情境應用”中涵養語文悅讀活動
“教于形象生動,學于直接感知。”其意重在闡述“情境化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少兒對于語言文字的實際感悟能力還相對淺薄,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良好情境的創設或引入,把閱讀活動投放在各類情境背景下,無論對于閱讀過程還是閱讀效果來說,都會大有裨益和促進之功效。以“生活情境”為例。在《社戲》閱讀教學中,就“歸程偷豆”這一片段,引導在學生聯系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基礎上,認真閱讀、細細品味,能讓他們從中讀出魯迅筆下的“童真童趣和天真野性”,能讓他們切實體悟作者“用手撮著吃”這一“撮(因為“燙手”)”字的精辟描寫和生動形象。再以“補白情境”為例。《安塞腰鼓》中說:“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這種“陌生感”究竟是什么呢?以此為實際抓手,讓學生們“相機補白”,既可促進更好地學習、理解和深化,又能倍加感受安塞腰鼓的藝術情感。
三、善于在“聯系整合”中涵養語文悅讀活動
本文所謂的“聯系整合”,具體說來,主要是指“學科內知識聯系”與“跨學科知識整合”兩種形式。前者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把前后知識(包括已學和未學)聯系起來進行閱讀;后者則是把語文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進行滲透融合,更好地促進閱讀活動。以“跨學科知識整合”為例。聞一多筆下的《最后一次講演》,是1946年7月他在李公樸先生追悼會上所作出的講演。由于在講演中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在當天下午就遭到了令人震驚的反動暗殺。那么,李公樸、聞一多兩位先生是什么人?為什么會先后遭受如此滅絕人性地毒殺?“最后一次演講”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什么情感?當時中國的歷史形勢和社會背景究竟如何呢?所有這些,既屬于歷史學科知識,又是課文閱讀教學的“背景”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文史結合”形式進行整合,既可有效地激發學習情趣,又能攫取“1+1>2”的實質性效益。
四、善于在“群文類比”中涵養語文悅讀活動
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側重于“單文本閱讀”活動模式,講求的是對某一篇文本進行“精耕細作”下的求深與求透,這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與之相比較,最近幾年悄然興起于校園內的“多文本閱讀”,又叫“群文閱讀(或群文共讀)”,就是本著“同一主題、同一題材、同一作者”為中心的導向策略,把兩本或兩本以上的文本集中起來,通過“求同以拓展、求異以深入”形式,從而在“類比”活動中更好地豐富閱讀內涵,拓展閱讀視野,增加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寬度與厚度,非常有利于激發語文閱讀的興趣和情感,為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搭建了又一種優質平臺。以胡適的《母親》為例。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本著“同一題材”的導向原則,先后引入朱自清的《背影》、畢淑敏的《孝心無價》、老舍的《我的母親》和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經典語篇,以此引導學生在群文共讀中認識更多的親情形象,感受更深的倫理親情。
五、善于在“個性釋放”中涵養語文悅讀活動
無論素質教育還是核心素養,其最根本因素即在于——“追求學生的個性釋放,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一門基礎應用學科,語文學科在實施人文教育和培養學生個性上都具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人所共知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諺語,正是對語文獨特優勢和閱讀應有之義的生動描寫和最好詮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指導思想,堅持“發展個性、個性發展”的施教原則,通過“多向發散、見仁見智”狀態下的積極引導,不斷擴大閱讀教學戰果,逐步放大“德智互動”效應。以蒲松齡的《狼》為例。在閱讀教學后,許多學生就“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觀點開展相互之間的熱烈辯討。有人支持作者的“人定勝狼”論;有人認為“屠夫對狼,贏在僥幸”;還有人認為,狼既“有勇有謀”又“善于合作”,在自然界中屬于上層物種……這不是個性釋放下的語文悅讀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