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艷
摘要:古詩是中國教育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必須努力學習。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文化知識,提高學業成績,還可以豐富精神世界,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對小學四年級學生進行古詩教學,以提高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語文古詩教學;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106
引言
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能夠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使他們了解古代的人文和歷史,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語文的學習進程。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小學四年級學生不僅要理解古詩的意義,而且要完整的背誦下來,教師可以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提升古詩教學的效果。
一、建立情境課堂,理解古詩的含義
古詩不同于現代漢字,具有獨特的語言韻律和模式,是一種能夠傳達作者情感的文學體裁。小學四年級學習古詩,不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小學四年級學生年齡小,即便能夠有效地吸收古詩知識,但無法感受到作者在古詩中想要表達的情感,也不理解古詩的含義,影響了古詩學習的發展。在語文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依靠課本來教學生,容易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古詩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時間的教學情況,創建相應的古詩情景。
例如,在教授《芙蓉樓送辛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告別詩的含義,老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王昌齡和辛漸,讓學生模擬王昌齡詩中的場景,扮演王昌齡的同學,首先要了解王昌齡對辛漸的感情,然后再進行場景演繹,即王昌齡跟著辛漸去了江寧,又去了潤州,王昌齡在離開潤州時寫下了這首《芙蓉樓送辛漸》的告別詩,表達了對辛漸的深厚情誼。《芙蓉樓送辛漸》最后玉壺二字,深刻的體現了王昌齡雖然在官場,但還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直,保持自己的初心。扮演王昌齡的同學需要了解王昌齡的堅定信念,進行場景推理,讓學生理清《芙蓉樓送辛漸》詩的含義和王昌齡的內心感受。《芙蓉樓送辛漸》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王昌齡送別辛漸的深情,也表達了王昌齡雖受迫害和貶低,但仍然堅持潔身自好、頑強不屈的品格,讓學生能夠體驗王昌齡作這首詩時的內心情感,使學生能夠理解這首古詩的含義。
二、運用微課教學,理解古詩的內涵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小學四年級學生需要了解古詩的意義和情感,以滿足當前的學習需求。微課教學法是現階段比較實用的信息化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古詩知識,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學習和吸收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一些老師的語文古詩教學方法過于傳統,降低了四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四年級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因此,為了幫助四年級學生理解古詩的內涵,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授四年級學生學習古詩。
例如,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出塞》時,教師用信息技術制作“明月自秦漢以來,照在邊陲,至今未變”的微課視頻,幫助四年級小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加深學生對“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理解。還可以制作一張“名將李廣駐邊”的微課照片,有助于鞏固四年級學生對這首詩的認識。老師在小學四年級通過微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可以在教學層面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進。
三、主題整合教學,牽引深度學習
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首先要考慮如何結合古詩內容來幫助學生學習。例如,可以將同時期詩人的作品進行整合,探索更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能夠深入地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識別詩中的關鍵詞,使用思維導圖對內容進行分類,并教會他們建立整體畫面,將同時期同一詩人的作品進行對比,建立聯系,創造情境,讓學生深化古詩學習,使學生可以靈活地在適當的情景中靈活運用短語進行表達。
四、深化古詩的應用
任何語言知識都要學會后靈活運用,古詩的內容看似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相去甚遠,但實際上,這些內容也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古詩詞。在這方面講解時,要注意與現實生活的相關性,要盡量讓學生意識到這些知識是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例如,在《暮江吟》的講解中,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去理解的這首詩,例如,講到“露似真珠月似弓”,可以讓學生積累這樣的比喻,比如看到美麗的風景時,去體會詩人的內心感受。可以想象一下,此時是一位詩人,一個深秋的傍晚來到河邊,這里是一片寧靜而美麗的風景,根據對詩的理解,創作一首可以表達內心感受的新詩。
結語
總之,中國古詩詞不僅是核心教學的內容,也是古代詩人、詞人的智慧結晶。四年級開展古詩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可以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理解力、自主學習能力、古詩詞文化等,為小學四年級今后的古詩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濤濤.深度學習路線參照下的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J].教育觀察,2019,8(21):26-27.
[2]陳紅英.小學語文中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觀察,2019,8(18):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