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慧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能夠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能力成為大勢所趨,而英語的應用范圍較廣,已經成為國際化語言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也隨處可見,初中是學生接觸英語的初始階段,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聽說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英語水平的高低間接的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要意義,針對提升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提出了以下建議。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144
引言
英語是一門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科,是初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重點學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綜合實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聽說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板塊,教師可以通過創建良好的聽說環境;優化英語聽說的授課方式等方法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為其進行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學習進行有效鋪墊。
一、初中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要意義
英語的實用性較強,應用范圍廣泛,其聽說能力在日常交往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先將學生的聽說能力提升起來,為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做鋪墊。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能夠提升初中生的自信心,作為與人溝通的首要工作就是“聽”,然后在不斷地練習中逐步實現“說”能力的提升,在對學生聽說能力的不斷訓練中,能夠很好的激發初中生在英語中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取得綜合水平的提升,從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二、提升初中英語聽說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創建良好的聽說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很大幫助,教師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英語聽說環境,帶動學生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對英語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在日常的交流中,增加英語與學生的互動,使其能夠順其自然的進行溝通,讓學生能夠用英語大膽的說出內心的想法,從而在不斷的交流中,對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行訓練。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全程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聽說環境,鼓勵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用自身的行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帶動其對英語的學習熱情,激發其用英語進行內心活動的表達欲望,教師要根據課本內容,展開教學計劃,在師生進行課堂對話的過程中,傳授本課的重點知識,提升學生對英語課堂活動的參與能力。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中《Where are you from》一課中,其主要內容是圍繞“你來自哪里”這一話題進行展開的,教師要用英語講述相關知識,并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反復練習掌握課本中的相關單詞。對類似的句型教師可以舉例說明,使學生能夠靈活掌握重點句型,在課下的練習中能夠舉一反三的進行學習。教師在對本課內容講解完成后,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其選定一個交流話題,讓學生進行課下交流,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鞏固。
(二)優化英語聽說的授課方式
課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教師對課本知識的熟悉程度,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只有將課本內容熟記于心,反復研究教學計劃,才能使學生進行高效的課上學習。教師要根據課本知識,對重點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鼓勵學生根據課堂知識進行思維發散,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課本知識,為更深層次的學習做鋪墊。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在生活中進行自主意識的學習。
例如,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七年級英語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圍繞交朋友展開的,在本單元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應用,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在訓練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的同時,還能拉近學生間的距離,進行彼此間的熟悉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融洽的相處環境。教師在進行總結時還可以找準切入點,為下一單元的知識點做鋪墊,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個“發現不同”的任務,讓學生通過相互間的觀察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對下一單元的內容,進行課下預習的工作,使學生帶著一種好奇感,展開對英語的學習,極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欲望,從而提升其對英語知識進行自主意識的學習,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結
在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的學習中,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向,初中英語作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其聽說能力間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日常聽說能力的練習中,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完善其知識結構。教師要重視對其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打開其學習視野。
參考文獻
[1]高少盈.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有效性探析[J].考試周刊,2021(56):100-101.
[2]黃傳望.淺析核心素養引導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7):13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