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鈴 曹烽霞 沈玉萍 倪蓓君
摘?要:3~6歲獨生兒童與非獨生兒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同伴交往能力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提高他們的同伴交往能力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家長應為兒童創造交往機會,擴大兒童交往范圍,也應針對兒童不同特點,適時進行重點引導;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提升自身交往意識與能力,也應適當提高對兒童生活自理與同伴交往的要求;家長需調整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同伴沖突,并采用民主型教養方式,提升親子交往質量,從而為兒童良好的社會性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獨生;非獨生;兒童;同伴交往能力;提高策略
同伴交往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從兒童成長環境看,3歲之前以家庭為主,交往對象更多的是父母或祖輩。而3歲以后,大部分兒童進入幼兒園,到了一個擁有很多同齡伙伴的環境中,他們需學會同伴交往才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然而,一方面,城市化的生活對兒童同伴交往的機會與質量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已實行二胎政策,但獨生子女兒童仍占很大比例。相關研究表明,3~6歲獨生子女兒童在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動性、語言非語言交往能力、親社會行為等方面都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兒童。[1]3~6歲兒童家長,尤其是獨生兒童家長,應積極為兒童探索同伴交往途徑,提高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為兒童良好的社會性發展打下基礎。
一、創造交往機會,擴大兒童交往范圍
由于居住環境與人文環境等因素,3~6歲兒童普遍存在同伴交往機會不足、交往程度不深等現象。如果獨生兒童家長不主動給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那么獨生兒童的怕生、不主動交往、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難以改善。家長應該為兒童尋求更多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讓兒童樂于交往,敢于交往,并學會與同伴交往的技巧,使同伴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一)鼓勵家庭生育二孩
雖然擁有兄弟姐妹會分享頭生子的很多物質和心理資源,但是從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看,擁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比獨生子女家庭更有利。首先,家中擁有兄弟姐妹能彌補同伴交往機會不足的現象,交往機會的增多使得兒童同伴交往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在適應弟弟或妹妹進入家庭的過程中,兒童得到很多成長的機會。年長的兒童學會逐漸脫離父母,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得到增強。在充當代理父母的過程中,他們慢慢學會照看和指揮年幼的兒童,能獲得自信心、責任心和領導力,因此在同伴交往也顯得更加主動。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為他人考慮,學會分享、謙讓、同情、友愛,這些都有助于去自我中心和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其次,兄弟姐妹之間的沖突與爭辯能鍛煉兒童的語言非語言交往能力。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弟弟妹妹通過觀察哥哥姐姐交往中的行為表現以及帶來的后果來學習行為規范。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表明,年長兒童的作用如同成人,年幼的兒童與他們交往的過程中能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認知水平的提高。因此,排行靠后的兒童在很多交往技能方面都明顯優于同齡獨生子女。此外,相比于獨生子女家長而言,非獨生子女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相對不會過度擔心和干涉孩子,對孩子的期望不會過高,不過度焦慮,這有利于親子交往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兒童自信心與獨立性的增加,進而促進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擴展兒童同伴交往場所
兒童同伴交往的場所除了幼兒園以外,通常還有小區的公共健身場所、游樂場、公園等。然而這些場所的同伴相對不固定,因此交往不會很深入。為了使得交往質量更高,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走親訪友,或參加同學朋友間的聚會、旅行,孩子和同伴相互邀請到家做客,幫孩子報個培訓班、鼓勵孩子參加比賽等。此外,家長可以利用好社區資源,在社區活動中心或其他公共場所定期地開展一些活動,讓附近的家長帶著孩子們來參加,可以由專業老師帶領,也可以媽媽們輪流組織,聚攏社區兒童資源,讓孩子在同伴互動中學習、交換經驗,在言語中學會聆聽,在交往中學會分享。
(三)擴展兒童同伴交往對象
家長在為兒童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不要局限于同齡伙伴,年長的兒童對年幼的兒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會有顯著的促進提高作用。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年長的兒童會作為年幼兒童的榜樣,讓年幼的兒童在觀察、模仿中學到新的行為方式,也會讓年幼的兒童在“最近發展區”得到認知方面的提高。而與年幼的兒童交往的過程中,年長的兒童又能學會關心、分享、謙讓以及領導、指揮等,增強他的責任意識與自信心。因此,家長可以擴大兒童的同伴交往對象,讓兒童跟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玩耍,這能更快提高兒童的社交主動性、語言非語言能力,增加親社會行為以及減少社交障礙。
二、針對兒童不同特點,適時進行重點引導
不同兒童有不同的氣質、個性特點。內向、膽小、好靜的兒童容易被同伴忽視,外向、沖動、易怒的兒童則容易被同伴拒絕。對于被忽視兒童與被拒絕兒童,家長更應該關注其同伴交往,使其在同伴交往過程中逐漸外向、情緒穩定,從而受到同伴的歡迎,同伴交往能力得以提升。
對于入園前的兒童,家長應有目的地帶著兒童社交,幫助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新環境,為后續進入幼兒園這個新環境做準備。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培養其獨立性,讓他們生活上自我服務,不養成依賴成人的習慣,這樣他們能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受到老師和同伴的歡迎,增強社交主動性。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不太容易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因此他們不愿分享,不懂輪流,攻擊性行為可能相對較多。家長和教師若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機會,則能讓他們在交往中得到鍛煉,學會技巧、學會移情,讓他們盡早地去自我中心,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三、注重言傳身教,提升家長的交往意識與能力
家長在與人交往中的言傳身教,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現和態度。家長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越強,孩子得到的同伴交往機會和學習的機會就越多,越有利于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反之,就越不利于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