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英
教材意味著什么?筆者認同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觀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上海特級教師朱浦曾經指出:“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學資源之一,世上沒有一套教材是專為你所教的學生而編寫的;教師要對教材和教學資源整合、調整和補充。”如何利用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以實現增值?筆者將以案例的方式呈現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挖掘教材,以實現“例”價值的最大化。
一、挖掘“例”的留白
以下筆者將以深滬版牛津教材1A Unit1 Let's talk為例呈現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例”的增值。
(一)挖掘“例”中的圖片,加厚教材。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認真解讀每一幅插圖,從學生的興趣點與認知點入手,科學地發揮教材中插圖的價值,以實現原教材的增值。在這一節課中,筆者利用教材中圖片的情景,將情境放大化,趣味化,補充圖與圖之間的信息,將教材讀厚:第一幅圖是兩個見面的孩子打招呼“Hello!”“Hi!”,細研圖片發現是Mum送孩子到車站等車,遇到同班同學打招呼,這里筆者安排了學生進行扮演,充分感受圖片里上學遇到同學打招呼的情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是一種人文的滲透:遇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第二幅圖是女孩跟媽媽說“Goodbye!”這是學生熟悉的場景,筆者充分利用圖片中的bus,加入了節奏感強容易上口的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不僅讓“Goodbye!”在所創造的真實情境中變得有意義。第三幅圖是孩子們下車遇到了老師Miss Huang,圖片上的文本內容是“Good morning.”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發現圖中孩子下車的地方是學校,遇到學校教師應該怎么打招呼?這里也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機會。
(二)解讀文本中人物情感,深挖教材中的育人價值。筆者在上深滬版教材4B第二模塊第5單元的內容中,通過細讀教材,挖掘出了編者的用意:兩個部分的內容其實是相連的,并且透露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育人信息。內容如下:第一課時:Peter 和Joe看到了學校新開設的football club, 很興奮并想到了好朋友Alice 也愛football,于是決定去tell Alice about the football club.第二課時:Peter 和Joe 果真去找了Alice,Alice很興奮地和他們一起參加了football club,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們還問起了不在場的Kitty是否參加,對朋友很了解的Alice知道Kitty喜歡的是table tennis,并打算告訴Kitty有table tennis club.通過分析文本背后的情感,學生們感受到了:Friends are always sharing.(朋友總是互相分享)。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當你看到某個俱樂部在招人的時候,你會告訴誰?每位學生都很積極地表達要與某位學生分享消息,學生們的真實表達和真情流露,讓我們看到了學科育人的價值:每位孩子學會了分享,認識了友情的重要性。
二、借助信息技術豐富“例”的價值
在“互聯網+”高科技迅速發展,學習無處不在的當今新常態下,由江蘇省教育部提出了給教材增值:通過重組,整合和創新運用“范例”教材,讓課堂教學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時代社會空間,讓學生擁有更加貼近自己心靈的,有充余的時間以自己的方式發散性地去探索問題。這樣的課堂,必須超越“范例”教材實現“例”的增值才得以實現。新常態下教材“例”的增值研究必須以尊重教材和課程標準、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前提,結合iPad技術的輔助作用對教材進行再構,創新教學模式。筆者所帶的班級是iPad教學實驗班,經過三年的實踐探索,發現借助信息技術,課前通過UMU、問卷星等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的文本,完成相應的預習檢測;課中通過學習精靈平臺推送“更新整合”的文本視頻,讓學生自主鞏固學習;讀后通過iPad上的平臺推送各類學習資源,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的閱讀量,這樣的課堂模式實現了“以學定教”,高效地達到了預期中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及多元化學習。
三、結束語
在當前代理倡導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勢下,一本教材是無法實現“多元文化與全球視野”的目標。教師是教材的主人,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材,這一點就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的理解能力和處理能力尤其重要。教師只有根據學生情況,細細品味教材,研究教材中的圖片與文本,再根據學生給你的消化能力進行處理教材,借助各種有效渠道,才能更好地實現“例”的增值。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