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


【摘要】:目的:對腹腔鏡手術治療育齡子宮肌瘤患者出現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進行總結,據此提出應對措施。方法:對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及隨訪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在接受腹腔鏡治療后隨訪到的患者之中,出現復發的患者為20例,占比為20.0%,術后復發和不當的手術或護理操作、年齡、肌瘤大小、數量及T2信號相關。顯示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0.0%。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短期治療有效率高,治療效果較好,術后復發影響因素為不當的手術或護理操作、肌瘤大小、數量及T2信號,手術或護理操作不佳、T2呈高信號或者混雜信號、肌瘤直徑越大數量越多,術后復發可能性增加。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危險因素、育齡
現如今,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以其效率高、速度快、創傷小在臨床中逐漸被使用。因醫生手術時間縮短、患者術后恢復快,因而被眾多醫院所接受。盡管該手術方式較為安全、快速,但是該手術方式需二氧化碳形成氣腹以及特殊部位肌瘤較大影響手術視野等,使手術風險系數增大,難度增加。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出現的良性腫瘤,其具體病因尚不明確。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子宮肌瘤中應用越來越廣,但是臨床發現有部分患者短期效果欠佳,疾病有一定復發率,需要再次治療,因此本研究子宮肌瘤復發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以期評估短期效果,并采取措施減少術后復發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及隨訪情況進行分析。納入標準:①疾病類型相同,患病所納入對照實驗的患者疾病程度相當,并且給予患者所采取的治療措施相同。②患者病情無較大差異,并且均比較嚴重,需及時給予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除該疾病外伴隨有其他種類惡性腫瘤、急性致命疾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②精神異常,或者有精神病。③不配合治療和護理,對于護理人員和醫師的各項囑托均不執行,拒絕醫護人員的建議,不接受疾病審查。
1.2、方法
對患者接受治療后肌瘤數量、大小、形狀、位置、手術及護理中不當操作及患者年齡進行統計,收錄至科室手術治療病例登記統計表格,建議患者術后3月、6月、1年、2年來院隨訪,對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跟蹤調查,詢問患者各項癥狀改善情況。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年齡、T2信號情況、子宮肌瘤大小、數量、形狀以及調查他們的治療有效率,分為顯著、有效、無效三個等級。
2、結果
患者復查顯示治療顯著人數為42,治療有效人數38,無效人數為20,治療有效率為80.0%。在治療后1-6月復發患者2例,占比2.0%;治療后6-12月復發患者1例,占比為1.0%;治療后12-18月復發患者6例,占比為6.0%;治療后18-24月復發患者11例,占比為11.0%。顯然患者在接受治療的第18-24月復發率較高。術后復發與不當的手術或護理操作、肌瘤大小、數量及T2信號有關。具體見表1。
3、討論
婦科疾病一般情況較為復雜,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現階段,腹腔鏡手術治療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應對子宮肌瘤的手術方式,已經得到了大多數患者及醫師的認同。該手術方式相較于傳統手術創傷小、術后疼痛感輕、易恢復、更美觀,并且其手術效果優于常規手術,因而在婦科手術中應用更為廣泛,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但是現今研究中對其復發情況及影響因素的探究尚不足,因此本文選取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并定期隨訪的100例患者進行探討,結果顯示短期復發影響因素為不當的手術或護理操作、年齡、肌瘤大小、數量及T2信號。對于治療難度大的肌瘤,即T2呈混雜信號或者高信號的肌瘤,治療難度大,故往往治愈率偏低。肌瘤直徑越大,病灶殘留的體積越大;同時因肌瘤較大,解剖關系變異,增加術中周圍臟器及神經損傷的風險,且隨著治療時間延長,皮膚及腸道受損風險也隨之升高,故在治療安全的前提下大肌瘤病灶更容易發生病灶殘留,從而更易復發。從復發患者的基本情況中發現,年齡較大(>30歲)的復發率較大;結果顯示,復發患者肌瘤信號大多出現術中或護理中操作問題,因此復發因素與臨床操作之間關系比較密切。子宮肌瘤復發危險因素較多,因此醫護人員及患者都要重視手術及術后的應對,根據危險因素調整應對措施,以求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王潔梅,李思春,何衛琴.育齡子宮肌瘤宮腔鏡術病人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21,19(14):1962-1964.
[2]柳玉璞,董長江,馬靈睦,柳玉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J].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2020,30(06):44-45.
[3]王亞麗.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的復發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