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OBE”課程考核方式包括“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等諸多理念。它基于“需求-目標-能力-成果”的宗旨,加強所學知識和寫作之間的聯系,幫助初中學生解決在英語作文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促進師生反饋,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英語;OBE;課程考核方式
【作者簡介】劉興麗,云南省昭陽區第二中學。
“OBE”,是Objective-based Education 或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英文縮寫,意即目標導向或成果導向教育。這里的目標,與成果相當,即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學生最終需要達成的水平和能力?!癘BE”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自21世紀初即逐漸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其核心內涵包括“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等諸多理念。在初中英語學習中,作文寫作不僅是重點內容,更是難點內容。在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OBE基于“需求-目標-能力-成果”的宗旨,以“以學論教”評價原則為指導,開展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對促進當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作文教學實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初中英語作文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作文寫作處于剛起步階段,要求學生能完成80個詞左右的寫作,這對于絕大部分沒有基礎的學生而言,普遍不知道如何著手,勉強寫出的“作文”,往往會讓教師啼笑皆非。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便放松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要求,相反如果初中階段沒有一個正確寫作思路的引導,那么很容易讓之后階段的寫作走偏。英語作文寫作,不僅要求用詞準確,還應正確應用相應的標點、句子和語法,同時要求學生逐漸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這一系列的要求,無疑給中學英語教師提出了嚴峻的任務。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分析學生的能力基礎,重視寫作技巧的講授,保證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提高其英語寫作水平。以新時代OBE教育理念為指導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作文教學和學生學業評價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目標定位:輕過程重結果。通過課程考核評價學生學業狀況,是了解學生學情的有效方式。但在現實中,師生迫于教學進度,往往單一地把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的最主要標準,忽略知識掌握、技能和理論的形成能力,不利于學生可持續的學習與發展。
2.考核內容:輕實踐重理論。任課教師在作文命題選擇時,太多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展開,命題內容相對單一,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以及素質的評價。
3.考核主體:輕自評重他評。平時的作文訓練,通常由教師獨自完成,過于強調“評教”,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淡化了“評學”,在考核與評價中,學生顯得比較被動,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足。
4.考核結果:輕反饋重考評。作文評價方式相對單一,難以充分展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加上課程考試的單向性和任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反饋缺位,難以發揮評價機制所應有的作用,難以起到強化師生自我反思意義,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綜合素養。
二、OBE課程在初中英語作文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
1.OBE課程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英語寫作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內容,其涵蓋了語言、數學、文化等多個領域,對英語學習者的能力要求較高。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較為復雜的詞匯或語法知識進行講解,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從而讓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2.OBE課程的設置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3.OBE課程的教學能為英語作文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使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興趣與自信心,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作文中,運用合理的方法對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句子的安排等方面的要素進行分析,并結合相關的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單詞以及句型,同時也有助于他們的記憶力的形成及積累。
三、初中英語作文教學思路設計
英語寫作,是初中英語課程的核心之一,以寫作知識與技能培養為老師講授的主要內容?!癘BE”教學模式,要求貫徹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評改結合、以評促改,遵循“產出導向型”教學模式和“讀—寫—思—創”的培養路徑,深度剖析描寫文、記敘文、議論文三大文體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引導學生欣賞寫作中的語言美,感受語言的魅力,比較中西語言異同,尊重文化差異,引導學生學會做文與做人,體現“三全育人”統領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具體來看,英語科寫作教學的微觀實踐,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課前要求學生進行范文詞匯、短語學習,擴大學生寫作語言圖式;課中進行示范分析、師生交流討論,構建學生寫作體裁的結構圖式、修辭圖式;課后教師個性化輔導,以優秀習作的點評,增強語篇內容圖式。(如圖1所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傳統的英語作文教學中,教師主要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語法、句式等基礎性的內容而是要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義,提升寫作技巧。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提升英語作文水平的目的; 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利用視頻、音頻等形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點,并將所學的詞匯、句型等相關內容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以幫助學生理解和熟練運用所學的單詞及句型,進而使其養成良好的語感,并能靈活地使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最終實現對英語的綜合運用。此外,初中階段的英語作文中,很多是以書面的形式出現的文章或句子,這些都是需要借助老師的講解才能完成的;而初中的英語教材則更多的是一些語法類的題目或是修辭類的文體類型,而對于口語的考查則比較少。
對于OBE課程考核方式與具體步驟來說,OBE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分為平時成績和期中考試兩個部分。1.日常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發現他們的寫作情況,并及時給予反饋。同時也要注意到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公平公正,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從而提高作文水平。2.復習試題與試卷試題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復習答疑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例如:對于那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來說,應多鼓勵其繼續閱讀,并將其用于實際的練習當中,這樣不僅能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還能鍛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于一些理解力較弱,生硬的答疑,則需要適當引導和啟發,幫助其更好地解決自己的疑問和難題。此外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習慣以及創新思維的訓練等。
四、以思維導圖拓展學生英語作文寫作思路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通過激發學生潛能,把學生閱讀、觀察、討論的結果,以圖式結構展現在屏幕上;學生則展開有效的寫作練習,鞏固語篇知識。師生交流互動,輔助解決學生在構思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打開寫作思路,然后再通過范文模仿,鞏固學生語篇形式圖式、豐富寫作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
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其能夠獨立思考,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作文教學的實施階段,要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讓其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從而提高作文成績。1.重視對英語基礎的訓練英語是一門語言,而不是一個單詞,所以對于英語的掌握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初中生的詞匯量較多,如果不加強對他們的練習和輔導,就會影響到整體的表達效果。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多鼓勵、表揚,使學生產生自信,提高學生成績。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手段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與大意,使之更容易接受。2.采用多種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水平有限,知識儲備量不足,且缺乏一定的邏輯性,這 就要求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
教學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引導和激勵,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指導。因此在初中英語作文中,老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作文教學。
以“Profits of Friendship”這一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友誼帶給自己的身心愉悅,擴大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方面,拓展寫作思路。
五、OBE理念下課后學生的反饋體系及態度
通過在所任兩個教學班一個學年的改革實踐,隨堂問卷發放,就學生對階段性考核方式滿意度和階段性考核方式與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對應程度,做了調查。有121名學生填寫提交了問卷,有效問卷115份,空白卷6份。表1顯示:學生對階段性評價方式(過程性考核方式)持非常滿意態度有49人,占43.29%;持滿意態度52人,占45.02%;一般的11人,占9.95%;不滿意2人,占1.74%。
表 1顯示對階段性考核方式持非常滿意和滿意態度的人有101人(88.31%),總體滿意度較高。不滿意僅為2人(1.74%) ,一般態度11人(9.95%)。
表2問卷調查表明,在兩個實驗性的教學班,階段性評價更趨向于寫作成績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成績,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助力學生綜合提升。
六、結語
中學英語寫作教學需要采用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范文賞析及模板示例等學習法,包括“學—論—賞—仿—改—練—評”前后七個環節。在教學中通過剖析優秀例文,培養學生語感;通過分析文章謀篇布局,培養學生邏輯層次關系;通過比較中西語言文化差異,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小組討論、同伴互評,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期寫作課程教學育人功能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達成。但本體系僅在兩個教學班學生中進行研究,因此具有一定主觀性和局限性,有待未來將研究對象擴大到其他班級,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羅紹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吉鑄.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