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霍晉宇


【摘要】本文以需求分析為理論依據,汲取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的思想,設計問卷了解學生的需求,并以此為參考,從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兩方面提出了我校大學俄語課程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需求分析 ?軍校 ?大學俄語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075-03
1.研究背景
為響應軍委訓管部關于豐富軍校外語語種的文件,我校于2013年秋季學期開設了大學俄語課程。經過幾年的發展,我校大學俄語教學已步入正軌,但暴露的問題也愈加突出,如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提高、教學效果未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等,我校大學俄語課程建設正處于自身發展的瓶頸期。
2.理論基礎
需求分析是指通過訪談、問卷、觀察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陳冰冰:2009)。國內外對需求分析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現了不少有影響力的分析模型,其中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善的,具體如圖1:
圖1 ?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
(1)學生專業信息:學生將來用英語進行的任務和活動—目標情景分析和客觀需求;(2)學習者的個人信息:學習者學習經歷、文化信息、學習目的和期望—想學知識、主觀需求及學習方法和策略;(3)語言信息: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前情景分析;(4)學生欠缺:(3)與(1)之間的差距——欠缺知識;(5)語言學習信息:針對(4)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即學習需求;(6)有關(1)的專業交際信息:在目標情景中如何運用語言和技能的知識—語言分析、語篇分析和體裁分析;(7)學習者課程需求。
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從學生作為自然人、語言的使用者及語言學習者等角度出發,對語言本體、學習者個體和語言學習環境進行重點分析,比較清楚地反映出語言學習需求間的聯系(澎湃:2018), 這與現在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受到更多的關注。我們認為,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應用于外語教學正是通過更加關注學生的語言學習需求,從“教什么”和“學什么”兩方面為外語課程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
結合本校大學俄語課程發展現狀,我們借鑒Dudley-Evans 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的思想,并以此為理論依據,設計問卷,試圖通過了解學員的俄語學習需求方面的信息,為我校大學俄語課程建設打開新局面。
3.問卷設計
我們選擇俄語學習最后一學期的2017級學員作為調查對象,因為通過前面四個學期的學習,他們更清楚俄語學習的各方面情況。問卷設置問題20道,其中客觀題19道,主觀題1道,發出問卷61份,收回61份,有效率100%。
3.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對學習的影響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該部分設置2道題:
①學習俄語之前,你了解俄語嗎?
②你為什么選擇學俄語?
調查結果顯示,約74%的學員之前對俄語完全不了解,約51%的學員因為英語不好而選擇俄語。這表明學員俄語學習的動機有偏差,更多是外部動機,因此對學習活動影響較小,維持的時間也較短暫。
3.2 個體愿望
本文中的個體愿望主要是指學生想學的和需要學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方法策略、遇到的困難、期望達到的水平等方面的情況。該部分設置7道題:
①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你認為未來最需要的是哪一項?
②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你最想掌握哪一種技能?
③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你認為最難的是哪一項?
④學習俄語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⑤學習俄語過程中,你最常使用的學習方法是什么?
⑥你課后每天花多長時間學習俄語?
⑦經過兩年的學習,你希望自己的俄語水平達到何種程度?
整理問卷后發現,約74%的學員認為“說”是未來最需要也是最想掌握的技能;46%左右的學員認為“聽”是最難的;認為記單詞是學習中的最大困難的人數達67%;最常使用的學習方法是機械記憶法,約占74%;49%的學員表示難以保證學習時間;約56%的學員希望自己的俄語水平能達到基本交流。以上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了學員俄語學習的需求,將為我們調整課程安排提供依據。
3.3 外界環境
外界環境是指影響學員俄語學習的一些客觀條件,包括學習時間的保障、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學習資源的獲取、教師教學方法、學時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情況。該部分設置10道題:
①你認為,影響俄語學習的最主要的外在因素是什么?
②你認為有必要開設俄語選修課嗎?
③你希望開設哪方面的俄語選修課?
④教學內容方面,你認為有必要增加軍事俄語知識嗎?
⑤除了教材,你獲取學習資源的主要渠道是什么?
⑥你認為在俄語學習中教師主要扮演的是何種角色?
⑦你認為目前我校俄語教師最需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⑧你認為目前我校大學俄語課程的學時安排是否合理?
⑨你認為目前我校大學俄語課程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⑩你對我校俄語課堂教學效果是否滿意?
結果表明,約66%的學員認為學習時間難以保障是影響其俄語學習的最主要的外在因素。
多于8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俄語選修課,且在選修課類型中影視賞析類、文化類、國情類位于前三位;教學內容方面,約5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入軍事俄語知識; 學習資源方面,手機APP、互聯網已成主流,占比分別為54%、46%;教師方面,70%多的學員認為教師在其俄語學習中起主要作用,而教師最需要提高的能力被認為是教學方法,占比約39%;學員普遍認為我校大學俄語課程的學時安排和考核方式比較合理,但都有調整空間。該部分的十個問題基本涵蓋了大學俄語課程設置的主要內容,展現了學員對課程的需求,是我們完善課程設置的重要參考。足夠的時間投入是保證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而軍校學員由于身處特殊的環境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很有限,作為二外的俄語自然會或多或少被忽視,這一現實是我們進行課程設置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3.4 建議及意見
建議及意見是主觀題部分,目的在于聽取學員對我校大學俄語課程的看法,集思廣益,為我們大學俄語課程的建設提供更多思路。具體來看,學員的建議及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學內容上:多補充國情文化知識,更加注重“說”,并將口語納入考核。
課程考核上:考核方式過于死板,應注重課堂教學,降低考核難度。
教學形式上:拓展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如開展課外實踐、組織比賽、外出交流等。
4.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俄語課程建設模式的探索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兩個要素。其中課程的規劃設計主要解決設置什么課程、課程如何排序、課程標準是什么等問題,即課程規劃模式建設,我們簡稱為課程模式;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學過程,主要解決怎樣教才能實現培養目標等問題,即教學模式建設,我們簡稱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需求,我們將從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兩方面對我校大學俄語課程的建設進行探索。
4.1課程模式
4.1.1優化教學內容
學時少、內容多是大學公外俄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為保證教學效果,我們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取舍、簡化以突出重點。優化的原則除了遵循俄語教學的規律之外,還應結合學生的需求,注重實用性。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是《大學通用俄語》,共上、下兩冊,下面我們將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對這套教材的內容進行劃分(表1),使教學內容更明確、細化,從而達到優化目的。
4.1.2重視聽說課
我校大學俄語視聽說課開設于2015年秋季學期,共兩學期,50學時,先后使用的教材有外研社出版的《俄語聽力強化教程》上冊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俄語視聽說基礎教程1》,題材選擇更豐富,難度也更適合學員。五年來,學員的聽力水平有所提升,但對大部分學員來說效果不明顯,口語水平更是提升不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學員的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其次,大部分學員對聽說有畏難情緒,加之聽說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較小,這導致學員對聽說課不夠重視。雖然學員認為聽說技能很重要,但缺乏學習動力,而且學員俄語學習從一開始就缺乏內在動機,這就需要我們教員從心理上去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從教學設計上激發其興趣,從教學內容安排上降低其恐懼,重點抓好課堂45分鐘。此外,適當調整聽說部分在課程考核中的占比,通過內外因兩方面提高學員學習動力。
4.1.3開設選修課
首先,通過問卷,我們看到,學員對開設選修課的積極性特別高,尤其是影視賞析類、文化類、國情類。其次,國情文化知識本身就是我們的教學內容之一,教材和課堂上提及的國情文化知識只是較少一部分,也常常比較零散,不夠系統。加之我們的教師人數有限,難以同時開設多門選修課。綜上,選修課的內容選擇上按照文化、國情、影視賞析及其他的順序依次進行,而開設種類上,由一門到多門逐步推進。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給教員備課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4.1.4 拓展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地點內進行的傳統的“第一課堂”而言的,是學校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有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為學生開辟并創建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俄語語言能力實踐的機會,營造良好的俄語學習氛圍(趙艷:2014)。結合我校大學俄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學員俄語學習的實際情況,開展第二課堂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也能更好地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具體來說,俄語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根據學員的學習階段來設計一些小比賽,如俄語書法、朗讀、歌曲等;和本地開設俄語的地方院校組織交流活動;結合俄羅斯一些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如масленица,День победы, Пушкинский день, Новый год等。第二課堂的成功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籌備,因此,教師必須“動”起來,為學員“牽好線”“搭好橋”。
4.2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時代,人們的學習更多借助互聯網及移動終端,我們的學員也是如此。 然而,他們對教師的依賴度還較高,教師在其俄語學習中仍起主要作用。一方面,軍校的軍事化管理在客觀上對學員的自主學習多少有所限制;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我們的學員在學習中主體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教學理念、模式、設計、方法、策略等引導學生,盡可能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而當下流行的“混合式教學”正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旨在為學生創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性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馮曉英:2018),它將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混合式教學對軍校教員和學員都是新事物,嘗試混合式教學首先需要互聯網設備及技術的支撐,這需要協調溝通學校的管理部門;其次教師應該做好嘗試的心理準備和教學準備,其中心理準備主要是勇于嘗試新事物和勇于探索的勇氣,而教學準備則包括實施混合式教學涉及的方方面面,從教學理念的轉變、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搜集、整理、制作)、教學過程的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到教學評價的設計(線上、線下);最后還應幫學員做好心理建設,提前告知實施混合式教學的計劃,讓他們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明確應該怎么學。
5.結語
需求分析對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被廣泛地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我校大學俄語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我校大學俄語課程進行調整,為軍校大學俄語課程建設提供了范例,同時也豐富了需求理論應用于俄語教學的實踐。
參考文獻:
[1]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9(2):125-130.
[2]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3]彭湃.國內外外語需求分析研究的發展歷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9):140-144.
[4]宋丹丹.基于需求分析的公共外語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 2018(s1):143-145+152.
[5]孫敏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福建茶葉,2020(3):239-240.
[6]葉慶芳.外語需求分析在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建設中的作用[J].湖北經濟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211-212.
[7]趙艷.淺談開展新型俄語第二課堂教學—以東北石油大學俄語專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4(33):109-110.
作者簡介:
李娟(1989年-),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俄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