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麗
【摘要】傳統文化思想深邃,內容廣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更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規范和精神歸宿。傳統文化是我國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沉淀形成的優秀文化。新疆地處邊疆且少數民族眾多,在新疆的高校內融入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分析了新疆的社會環境、新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并從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義入手,明確了現階段影響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因素,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關鍵詞】新疆地區 ?傳統文化 ?高校教育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92-02
我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的洗禮與積累,沉淀出大量優秀的文化理念。傳統文化影響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和精神,將傳統文化和新疆高校思政工作有效結合,對于培養新疆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祖國的熱愛情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改進新疆高校思政工作,提升新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民族團結。
一、新疆社會環境分析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且宗教信仰多樣化,作為我國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區位,新疆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這使得新疆地區富有獨特的文化魅力,使新疆文化呈現出開放、包容、共享的特征。
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區,文化多樣性突出。自古以來新疆便居住著多種少數民族,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表達習慣上各有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呈現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多民族融合也造成了新疆風俗習慣的多樣性。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區,新疆自身也在采取適當方式積極調整各民族風俗習慣之間的沖突,文化呈現出一定的包容性。
新疆的文化多樣性也導致它在文字上表現出多培養性的特點,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陸續發現了包括吐火羅文、回鶻文等在內的十余種語言文字,發現在新疆的不同地區都流行過不同的語言文字,歷史上隨著漢族的大量遷入,漢語也對新疆的語言文字的多樣性產生了重要影響。語言文字多樣化一方面豐富了新疆文化,另一方面也給新疆各地域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新疆在地域上位于西北邊疆,經濟發展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經濟也對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經濟上的不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想發展。再者,由于由于地理區位的影響使得新疆更容易受到國內外形勢的影響,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革,不少大學生思想受到沖擊,出現價值觀扭曲、信仰迷茫的情況。
二、新疆學生思想認識特征
(一)對政治熱點的關注度不高
新疆高校的學生對政治熱點問題關注度不高,學生對“中國夢”的了解不深,對中國夢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不太清楚。針對當前政治熱點,例如攻堅脫貧戰、綠色發展等問題基本持觀望態度。總而言之,新疆大學生對于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問題關注度不高,他們更關心和自己關系密切的內容,關注就業問題、社會福利問題等。大部分新疆學生對身邊的不道德事件缺乏較為科學的認知觀念,思想意識形態表現出功利性特點。
(二)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比較好,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在比較寵溺的家庭環境下,學生普遍表現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特點,新疆大學生身上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在當前網絡發達的環境下,電子游戲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中,學習動力不足,逃課、遲到現象屢有發生,甚至不少學生對于逃課習以為常且不以為恥。而且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不少學生對未來迷茫,覺得即使好好學習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導致他們在學習、生活上拼搏的勁頭不足。
三、傳統文化融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典文學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無處不在,例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愛國主義情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在每一次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愛國主義情感孕育出一位又一位英雄。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新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在無形中將愛國主義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愛國主義情感對于當代中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的環境下,產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必須要進行的改革方向,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落到當代中國大學生肩上。因此,大學生必須具備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感能使他們具備兼濟天下的情懷,讓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融入中華民族的夢想。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儒家傳統思想講求“仁義禮智信”對于中國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在千年的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催生出在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等各個層面的禮儀規范。傳統文化中要求個人對于國家要“忠”,對于朋友要“義”,對于長輩要“孝”,要用仁愛之心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新時代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規范標準,讓新時代的大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當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逃課、作弊現象,一方面原因是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行為規范。傳統文化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道德準繩,幫助大學生規范自我行為,構建更和諧的校園氛圍。
(三)有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將傳統文化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不斷推進,文化事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礎,是最寶貴的民族財富。在當前文化領域中中華傳統文化被更多年輕人推崇,比如當前的漢服熱現象,表現出我們一定的文化自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需要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深邃,將傳統文化和思想教育結合,可以幫助新疆大學生更清晰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提升我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四)有助于堅定學生思想根基
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和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網絡時代,多元化價值觀不斷碰撞,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作為民族發展的未來和希望,需要具備堅定的文化信仰,才能抵擋網絡中形形色色的文化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給大學生樹立一定的思想根基,幫助大學生辨認網絡中流行的各種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禮、仁、忠、信等的內容對于當代青年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例如《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表達了堅定的理想追求。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學生可以吸收優秀思想,沉淀為自身的文化底蘊,奠定一定的思想根基。
四、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吸收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東西才是對高校思政教育有用的東西。教師在融合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立足于現實需求,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對傳統文化內容不斷進行創新。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消除其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統文化相融合,探索出一條新的教育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結合當代社會主義文化進行匹配,利用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進行教育,明確教育方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調整,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大學生心靈的目的。學校可以開展傳統文化讀書月活動,如“承如玉品質,做少年君子”讀書月活動,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化書籍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了解我國傳統美德,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如玉君子是什么樣子的,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傳統美德,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融合,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意義。
(二)加強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提升傳統文化的課程比重
高校應該認識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課程單一的狀況。高校應該合理分析教育目標,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校可以積極融合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分配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的學分分布,將傳統文化教育加入選修課程。新疆本地學生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水平相對于其他地區相對比較薄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也相對薄弱,將傳統文化納入教育體系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養分。比如書法選修課,學生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理解漢字傳達出來的深層含義,從方塊字中理解中國人對“正”的追求,在書寫過程中理解中國人對寧靜、致遠的追求。從整體上發展,提升傳統文化在高校的課程比重,完善課程體系,是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心靈浸潤”功能的理解。
(三)更新教學理念,靈活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
轉變教學觀念是增強傳統文化教化功能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出教學主體優勢,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含義。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以自身為基礎,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其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氣氛不佳。加強師生互動作為一種教學創新可以被應用在教學中,比如新疆的和田玉非常有名,教師就可以和學生探討中國文人對“美玉”的追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中國人對玉的追求反映出怎樣的文化品質。有的學生認為,古人認為君子如玉,玉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反映出中國人對高風亮節美好道德品質的追求;有的學生認為玉石溫潤而堅硬,反應出中國人舍身取義的精神。通過互動交流,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得更深。
(四)加強交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
教師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直接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強化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教育需要加強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教師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新疆高校的教師呈現民族多樣化,高校可以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采取多樣化措施促使教師積極參與文化教學活動,完善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交流融合,也有助于教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應該加強溝通和交流,學習先進有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加強自身的教育能力。教師要強化靈活利用自身的表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業能力以及課堂控制能力為學生構建優質的課堂,充分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傳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明確其文化的意義特征,培養優秀的人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疆高校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是當前思想教育的重要創新,它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優勢,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優質的綜合型人才。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滿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分析——評《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6).
[2]許靜波,王春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85-87.
[3]姜立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0(32):185-188.
[4]王思秀,馮長征,趙宇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4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