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麗娟
摘要:關愛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文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科目,在學生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因此關愛學生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且必要的內容。重視語文單元整合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發揮語文教學的功能,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合;心理健康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階段,同時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課程增加,學業壓力加大,同時加上中考的壓力,學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加上學生這一時期比較敏感,情緒波動比較強烈,很容易受外在事物的影響,從而產生心理問題,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學習感到厭倦,這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轉變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效學習。
一、汲取先哲思想,加強師生交流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作為與學生接觸較多的成人,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教師對學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和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能力都離不開教師對于學生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多與學生交流,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生與老師之間彼此了解的程度,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以此產生對老師的依賴感和信任感,當遇到問題和困惑時才會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才能更了解學生的心理情緒,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要聚焦于古文學習,通過學習著名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古文,學生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還可以汲取古人的思想內涵。通過對于自然環境描寫的學習,展現出一個美好而又恬靜的自然生活,也體會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和歐陽修寄情山水的自我派遣精神。古文的學習應該折射現實生活,教師可以和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以及從前旅游的某些地方的經歷,給予學生心理教育。課堂上教師會設置交流討論環節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先哲思想內涵的理解也有助于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師生間的交流對于課堂知識的滲透很關鍵,心與心的交流加速著初中語文課堂和心理健康的融合。
二、重視課程引導,滲透心理教育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比較敏感,在意外界的反饋,這也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心理健康狀況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階段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學生很容易思想走向極端,而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從現實出發,展示了作者對于現實的感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語文教育是以單元為主題,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因此在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要注重課程引導,重視突出單元主題,凸現語文單元教學中的教育意義,結合生活實際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當中作者所表達的人生感悟和生活體會,從而讓學生從中獲取經驗教訓,可以疏導自身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例如:通過對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的學習,我們既可以跟隨作者感受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想象遨游世界,又可以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思,學習作者的精神品質,引發我們的人生思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壺口瀑布》中作者由壺口瀑布聯想到人,由黃河的偉大性格聯想到了中華民族面對磨難時的堅強不屈、勇于抗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在贊美其精神品質的時候,教師此時就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平時的行為進行分析,引導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像黃河一樣百折不撓,堅韌剛強,而不是遇到一點挫折就牢騷滿腹,輕易放棄,最終自甘墮落。在《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一文中,作者自始至終都在表達心中對大自然的敬畏、禮贊之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事物都應當有敬畏之心。在《登勃朗峰》一文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馬克·吐溫幽默、坦率的個性和積極、樂觀、自由的生活態度,以此引導學生學習其積極樂觀的心態,健全學生的人格發展,促進心理健康。
三、增加課堂趣味,感受多才文化
初中階段是學生好奇心比較旺盛的階段,也是學生心理比較敏感的一個時期,學生的行為更容易受到自身想法的影響,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初中生長時間的聽課與做題會讓其產生倦怠感,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豐富一下教學方式,使教學方式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都會有所提升,同時學生也放松了心情,緩減了學習壓力,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四、結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的心理引導和培養的關鍵時期,而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在語文教學中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且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思想,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效地加強課程引導,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燕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J].啟迪與智慧(中).2020(04)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