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維
摘要:教育部大力倡導德育美育相關藝術教育走入小學課堂,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融入相關要求,達到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唱歌教學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聲樂基礎薄弱的農村學生來說,不僅有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力和基本歌唱能力的作用,更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互相傳唱的過程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藝術修養審美能力。
關鍵詞:興趣培養;案例;金孔雀輕輕跳
一、背景
《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傣族兒童歌曲,樂曲采用歡快的2/4拍,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兩拍。五聲調式。歌曲采用規整的節奏以及優美的旋律描繪了傣族兒童在小溪邊同孔雀一起跳舞的快樂情景,刻畫了一幅美麗、幸福的生活畫面。
二、描述、做法
師:首先老師要問大家一個謎語:“錦袍身上穿,花冠頭上戴,尾巴像把扇,展開人人愛?!庇腥四軌虿鲁鰜韱??
學生根據老師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
師:我來告訴大家吧,謎底是孔雀。大家見過孔雀嗎?孔雀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動物園里有孔雀,孔雀的尾巴很漂亮,開屏的時候美麗極了。那么老師就給大家展示孔雀的照片吧?。▽⒄掌故驹诮虒W白板上。)
師:同學們,孔雀這么美麗,我們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吧!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美麗、活潑、是吉祥的象征等。
師:那么大家知道,在我國,孔雀生活在哪個地區嗎?在哪個少數民族中呢?
學生:云南、傣族。
師:同學們真棒!這是因為云南的氣候及自然條件關系,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也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希望你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僅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心去“看”。
師:那就讓我們來學習《金孔雀輕輕跳》這首歌,來欣賞欣賞美麗可愛的小孔雀!
1.初次聆聽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初步歌曲了解歌曲旋律。
2.再次聆聽,熟悉歌詞,練習節奏。
(師:傣族人常把孔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未來。下面就由老師為你們表演一下孔雀舞,想看嗎?師示范傣族舞蹈動作)
3.第三次聆聽歌曲,熟悉歌詞,并帶領學生上臺隨音樂展演。
4.在音樂聲中由教師介紹“傣族”的民族文化。
片段一、二:學生對于《金孔雀輕輕跳》有很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識譜能力欠缺,不能夠很準確、完整地把譜子認下來。
片段三:學生們有時會害羞怯場、動作不到位。
片段四:學生們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欠缺,導致新課進行過程中會出現冷場等尷尬場面。
解決做法:
作為音樂教師要在課堂上兼顧各個學生的相關做法去進一步地進行深入了解,找到各種問題的解決措施。
在片段一和二的問題之中要引導學生加強對樂譜的識譜、讀譜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認讀并逐漸整體認讀。
關于片段三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到內向的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和身邊積極的同學一起練習,增強其自信心,適當地夸獎學生并給予獎勵。
針對片段四之中的問題,要通過教師的講解可以適當地加入關于傣族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直觀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互動之中。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聞和理解,讓學生真正去理解背后蘊含的細節內容體現。
三、成效
經過一段實踐的研究,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能夠去自主、主動地認識譜子并且正確地打出拍子。根據教師示范舞蹈動作進行模仿其中的細節,能夠簡單地完整地復現舞蹈動作并且融入個人情感。由于是農村學生,難免會遇到基礎薄弱的問題。學生們在教師的教育和引導下認識了孔雀這一美麗的動物,將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融入舞蹈表演、歌曲演唱中,并且能夠對傣族的少數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簡單的了解,認識到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奧妙之處,體會不同民族文化的異域之情。
四、探討
針對此次的音樂教學案例分析,深入了解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舉措,進一步探索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比如學生的主觀因素與教學設施的客觀因素,盡最大的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呈現一個更好的課堂表現效果,提高學生們的音樂學習、鑒賞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
比如針對上述的學生不能認準音樂的節奏拍子這一問題,就要通過多種方式去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樂譜的認識能力,勤加練習也好,用巧妙的小方法也好,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觀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構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求教師做拋磚引玉的石頭。教學課堂的主體還是學生,一切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只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深刻理解了教學內容,才能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情感價值的直觀體現。讓學生將心中的真實情感表達在歌聲和舞蹈中,達到藝術“傳情”的效果。
只有教師做到學生們興趣的開發者,才能夠培養孩子們對與音樂美學的愛好,初步培養對于認識美的審美能力。只有認識了什么是美,學生們的生活才有更多可以發掘、探索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保中. 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微探[J].戲劇之家,2020(05):23.
[2]馬曉銳.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9(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