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鎖
摘要:高中物理教學作為基礎學科,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物理知識的前提下,更關注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創新與解題能力。因此,教師開展物理教學也需要掌握有效策略,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物理問題情境,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解決情境問題的能力,實現高中物理本質的教學目標。為此,筆者開展了大量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結合當前物理教學現狀與相關概念,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與方法,期望能為各位同仁帶來一些有效幫助。
關鍵詞:情境問題;解題能力;高中物理;教學策略
由于物理學科的抽象性特征較強,所以雖然高中生的思維與理解能力有所發展,但對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阻礙,尤其是物理問題情境的分析和應用較為困難。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思維和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中生解決物理情境問題的能力。
一、學生解決物理情境問題的現狀
在剛剛接觸物理學習時,學生往往對奇妙的物理知識和原理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伴隨物理學習越發深入,難度也在逐漸上升,需要學生具備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就導致部分學生落后于教學進度,解決物理情境問題也變得極為困難。學生無法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識理解情境問題,也無法深入分析和概括問題,解決情境問題的動力嚴重不足。
二、學生解決物理情境問題的必備要素
(一)問題分析能力
想要解決物理情境問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物理情境問題,分析問題中的各種條件,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物理基礎和學習方法,對問題的理解就會面臨一定困難。
(二)衍生與再造問題能力
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接觸一些經典問題,學生需要深度掌握這些經典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經典問題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實現問題的衍生與再造,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三)找到解決策略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推測出問題的具體方向,讓學生判斷解決問題方法的可行性,從整體上把握物理情境問題,這樣就能減少解題環節的失誤。此外還要掌握合適的解題方法,簡化解題過程,活化學生的解題思路。
三、提高高中物理學生解決情境問題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素材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與生活間的聯系極為緊密,物理問題情境的創設也需要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也會接觸到多樣化的物理現象,但卻不會深入探究其中存在的物理原理。教師通過生活素材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就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平拋運動的教學中,就可以結合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問題,從本質上理解物理知識。在帶領學生學習航天知識時,也可以結合我國嫦娥五號等航空航天成就,結合具體的案例和視頻,讓學生思考飛船在航空航天過程中的物理狀態等等。從生活中找尋素材,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索,進而提高學生解決情境問題的能力。
(二)通過實驗設計物理情境問題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相較于理論知識教學,實驗更加直觀形象,學生在實驗環節通過操作也能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加深對物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在帶領學生認識自感與互感的過程中,就引導學生通過導線、電流表等材料制作電路,觀察在不同情況下電流表的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其背后蘊含的原理,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在與學生探索摩擦力知識時,教師讓學生拉動小木塊并制作出受力分析圖,然后在小木塊上放上小鐵塊,拉動木塊再次分析感受上有哪些不同,并且在拉動木塊可以在毛巾、桌面等不同平臺進行。在此環節教師創設相應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摩擦力的具體因素。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能力,發展學生解決物理情境問題的能力。
(三)在情境中發現問題
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探索,并通過探索發現問題。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借助語言引導的方式,細化物理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掌握的物理知識,解決情境問題的同時嘗試衍生與再造問題。
(四)在問題情境中分析物理現象
通過線圈在磁場中的轉動,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交變流電知識。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中的具體現象,引導學生調動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解決相應的物理問題。通過分析物理現象的形式,讓學生深度掌握磁感線、電動勢等物理知識,并進一步探索物理現象中存在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時需要用到的知識點,調動學生舊有經驗,尋找情境問題中的細節。通過分析物理現象,降低學生物理學習難度,培養學生解決情境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根據高中生實際學習情況,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靈活運用物理知識和物理概念,緊密結合生活實際與自然現象,為學生創設出物理問題情境。通過這樣的形式融合物理知識和過程,引導學生探索與討論,提高學生的物理情境問題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璐.高中物理問題解決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曹惠敏.高中物理情境化習題教學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