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芳
摘要:教師需要不斷面臨挑戰,這些挑戰可能來自外部,也可能來自幼兒,有可能來自環境,有時這些突如其來的干擾會讓我們手足無措,形成尷尬局面,打亂我們原本的計劃。其實有時遇到問題并非壞事,在這種情況下,掌握分寸,對癥下藥,幫助幼兒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還可以生成一系列的活動,在問題中解決問題,可就會變不利為有利,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當然也可以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關鍵詞:教育契機;生成活動;自主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還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教育的情境是不斷變化的,因為幼兒在不斷變化,生活中有各種的預想不到。其實有時遇到問題并非壞事,在這種情況下,比如大自然的風吹草動,教師可以科學的理論解釋大自然中的各種現象,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的由來,又如中斷教學活動的紀律事件教師需要實事求是,掌握分寸,對癥下藥,幫助幼兒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還可以生成一系列的活動,在問題中解決問題,可就會變不利為有利,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當然也可以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這種突發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機的能力和并且這種事情轉換成有教育意義的事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它為“教育機智”。教育機制不僅表現了教師的理論知識,更反映了教師的人格修養。良好的教育機制對幼兒有較大影響,有的會留下終身印象。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教育機制是教師嫻熟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在一次的偶然事件中,讓我更加體會教育機制對于一個幼兒教師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一、事件緣由
在一次放學后的傍晚,我們班一個小朋友A的媽媽在班級群里提出:她家寶寶臉上有好幾條條紅色的擦痕,緊接著B小朋友的姐姐和C小朋友的媽媽也說:自己家寶寶也有,只是沒有他的嚴重,三個小朋友都說是蔡小朋友弄的。等到我看到消息的時候,班級群里家長已經發了很多的信息,針對這個現象,其中C小朋友的臉上我在上午的時候是看到的,我還問他你的臉怎么,他說在家里是哥哥給他抓的,對于其他兩個小朋友我也沒留意,當然對于這個事件作為老師是有一定的責任的,雖然生活中存在各種意外,但也是我對孩子們個關注還不夠,沒有及時防范意外事件,把意外的概率減到最小。當然首要的是還是要把事情弄清楚。
二、調查階段
對于我們大班的小朋友來說,幼兒還是具有一定的還原事情的能力,于是我通過家長群里,讓知情的寶寶說說具體的情況。在寶寶們的解釋下,造成受傷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小朋友好奇蔡小朋友衣服上的一個東西才造成自己擦傷,第二天,我等小朋友來園后讓小朋友來聊一聊。在家長工作方面,與其讓家長在群里猜測,我選擇直面問題,讓幼兒在群里說一說,還原現場,讓家長了解事情的經過,減少不必要的猜測。雖然是突發事情,但通過讓幼兒在群里還原現場得到的效果還是挺好的,幼兒能把自己看到的大膽地說出來,家長也能了解整個事件的過程。
(一)提出問題:知道他們是怎么受傷的
提出問題: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受傷的?讓幼兒大膽地說一說,這不僅還原事件現場,更重要的是讓幼兒了解造成自己受傷的原因。蔡小朋友說“他們是在我衣服上這個東西上弄傷的。”我仔細一看原來是衣服上的魔術貼,這時D小朋友也說了:“我的手上也有,一點點,而且一點也不痛。”看來情況遠遠比我想象中的更嚴重,在了解下來還有幾個小朋友也有擦痕,雖然都不是很嚴重,但是涉及的小朋友挺多的。《指南》中指出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自己協商解決。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幼兒之間的談話還原事情的經過,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做了錯事敢于承認,不說謊。
(二)提出問題:魔術貼弄傷臉的思考
魔術貼運用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在討論中發現,其實魔術貼在我們生活中運用的還是挺多的,幼兒還說雖然它讓我們都受傷了,但是還是很有用的,幼兒在了解它的危險性后也了解了它對我們生活的幫助,同時還讓幼兒了解一下魔術貼的材質,讓幼兒知道這種滌綸材質比較粗糙,用力容易讓自己受傷。在這個環節中讓幼兒了解事物的雙面性,雖然平時生活中常用的,我們所需要的,但如果處理不當的還是會給我們造成傷害。
三、生成活動:安全教育學會自我保護
身邊安全隱患很多顧此失彼,一個人想到的有時有限的,因此設計調查表,通過調查表借助家長力量共同尋找身邊的不安全因素,讓家長帶領幼兒把身邊不安全的記錄在調查表上,和同伴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不安全因素。《綱要》指出幼兒不是被動的“被保護者”。教師要尊重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需要,在保育幼兒的同時,幫助他們逐漸學會生活自理,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在此次的事件中,雖然說是一件偶發事件,事件發生了不僅要解決事件,同時也應看到事件背后的教育價值,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銳的察覺幼兒的需要,把握教育契機,以恰當的方式應答,同時教師也要善于創設機會,讓幼兒有一種追求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