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岑岑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教育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啟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不僅僅是一門教學中的基礎教學科目,更加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基礎能力,特別是語文閱讀與寫作教育。就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教師經常將語文閱讀與寫作單獨展開教學,忽略了語文閱讀與寫作教育活動中的相對關系,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閱讀素材的累計,在閱讀活動中缺少全面的文字感知能力,從而無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將閱讀與寫作有效整合,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了一定不利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育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與寫作是兩項密不可分的教育內容。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快速積累寫作素材,了解更多的寫作技巧,從而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又能夠合理應用多種表現手法以及表現形式,即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文學素養的目標,這將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快速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展開探討,提出閱讀教育與寫作教育的有機結合教學模式,使之在語文教學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而打下良好基礎。
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記錄
在新教學改革的影響下,小學第一年級學生必須要進行大量的文字閱讀,單純依靠教材中所給出的閱讀文本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閱讀需求。所以教師就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為學生提供閱讀文本和閱讀素材。而在小學低年級教育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記錄習慣是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記錄,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首先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拿一支筆,準備一個記錄本,隨后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好詞好句,就需要將這些內容抄寫下來,學生抄的過程就是對文字分析理解的過程,學生在抄寫時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就能夠有效提高自身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其次,教師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寫出讀后感,每一名學生在完成閱讀后,都將會對閱讀內容產生疑問或者獨特的想法。此時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這些想象內容寫出來,從一句話到兩句話,最后真正形成一篇完整的讀后感文章,不僅能夠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通過讀后感來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文本展開仿寫
教師為學生所提供的閱讀文本,基本都是名篇佳作,這些內容都值得學生去學習模仿寫作。學生在模仿寫作的同時,就是寫作技巧和寫作素材的積累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仿寫時,需要拓展學生思考內容,防止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局限于閱讀文本之內。
例如,在《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文章內容邏輯清晰,其主要寫作方法是,將秋雨作為一條線索,隨后將秋天中的諸多美麗景象連接起來,從而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秋天畫面。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該寫作手法,將秋天中的一處景物作為引線,隨后利用作文構建出符合個人實際生活的秋天美麗畫面或場景。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有效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防止學生的寫作內容與原文相似度太高,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進行鼓勵性引導,讓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對生活和秋天的真實感受。學生就會將作文作為個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不再是一項寫作任務,從而真正在作文中體會到寫作的樂趣以及提高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度。
三、為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閱讀文本
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單純依靠語文課本中所提供的閱讀素材遠遠無法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此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閱讀文本,讓學生結合個人閱讀興趣去展開閱讀,讓學生真正能夠在閱讀中感受閱讀樂趣,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對于純文本的閱讀素材閱讀興趣不高,此時教師就需要將漫畫、繪本、童話故事等復合學生閱讀興趣的閱讀素材作為學生的指導閱讀文本,讓學生能夠首先對閱讀產生良好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隨后再逐步引導學生閱讀更加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循序漸進加強閱讀,以此來達到開拓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教育目標。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通過閱讀開拓,學生學習事業豐富寫作思路。通過寫作引導學生增強文學素養,加強文字感知能力。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徐世銘.語文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教學反思[J].文學教育(下),2021(03):145-146.
[2]胡玉芝.整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5):73-74.
[3]張會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習慣培養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16):210.